梨园赤子:王彦卿的戏曲人生
梨园赤子:王彦卿的戏曲人生
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排练厅里,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在指导学生走台步。当水袖扬起的那一刻,他那双略显沧桑的眼睛突然焕发出少年般的光彩——这位年逾五旬的京剧表演艺术家,正是北京戏曲学院戏曲表演系主任王彦卿。
一、戏台逐梦
1978年,北京护国寺小学的文艺汇演上,10岁的王彦卿将自制的纸板靠旗绑在背上,用稚嫩的童声唱起《定军山》。这个场景被台下北京戏校的招生老师看在眼里,就此改变了少年的人生轨迹。
在戏校的七年里,王彦卿创下两个最:最早到练功房的学生,最晚离开排练厅的学员。每天五点半准时压腿的身影,成为戏校晨雾中最动人的剪影。1985年毕业汇报演出时,他在《长坂坡》中饰演的赵云,以干净利落的把子功赢得满堂彩。
二、氍毹春秋
1993年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,新编历史剧《汉宫秋月》正在上演。王彦卿饰演的汉元帝在昭君出塞一折中,将老生特有的云遮月唱腔演绎得苍凉婉转。谢幕时,香港观众起立鼓掌达十五分钟,这段演出录像至今仍是戏校教材范本。
2001年,王彦卿做出惊人决定:离开舞台转向教学。这个选择源于某次下乡演出时的触动——当看到山村孩子追着戏班跑三里地的眼神,他忽然明白传承比个人成就更重要。
三、薪火相传
在戏校的教学生涯中,王彦卿开创三维教学法:传统剧目打基础、新编戏目拓思维、原创剧目育个性。他编写的《戏曲表演四功解析》成为全国艺术院校通用教材,独创的戏曲身段韵律操让00后学生也能爱上程式化表演。
2019年教师节,毕业多年的学生从各地赶来。当看到曾经的问题学生如今已成为省级院团台柱,王彦卿眼角的皱纹里漾开欣慰。他常说:最好的传承不是复制,而是在老戏里长出新芽。
如今,王彦卿仍保持着清晨喊嗓的习惯。站在戏校的百年老槐树下,他望着练功房窗户透出的晨光,仿佛看到三十年前那个绑着纸板靠旗的少年。岁月流转,那份对戏曲的赤诚始终未变,正如他总对学生说的: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