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讲台守本心一袭水袖写春秋——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王彦曦
三尺讲台守本心一袭水袖写春秋——记北京戏曲学院教师王彦曦
清晨五点,北京戏曲学院练功房的门轴发出细微的吱呀声。王彦曦照例第一个推开这扇朱红色的木门,晨光中,她的身影与青砖黛瓦的教学楼融为一体。这位扎根讲台二十三载的戏曲教育者,用岁月在红氍毹上写就了别样人生。
**梨园世家的别样选择**
出生在京剧世家的王彦曦,自幼随祖父王鸿寿先生学戏。家传的麒派艺术在她身上打下深深烙印,十三岁时便能完整演绎《徐策跑城》。然而1998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,这位备受瞩目的新秀却选择转身投入杏坛。
当年很多戏迷觉得可惜,但我知道戏曲传承更需要育苗人。谈及选择,王彦曦总爱轻抚办公桌上那张泛黄的毕业合影。照片里,她的导师张逸娟先生在旁题字:薪火相传,贵在守正。
**教鞭下的创新传承**
在戏曲程式化教学占据主流的年代,王彦曦率先引入情境化教学法。她将京剧《春闺梦》的课堂搬进颐和园,让学生在真实园林中体会游园惊梦的意境。这种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,曾让不少老教师摇头:戏,就该在科班里规规矩矩地教。
争议声中,她的学生在小梅花奖评选中的出色表现给出最好答案。2015级学生李墨言凭借《昭君出塞》,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。当记者问及成功秘诀,小姑娘脱口而出:王老师说,程式是骨血,情感才是灵魂。
**跨界者的文化担当**
除了教学,王彦曦的身影活跃在多个文化现场。2019年,她主持的戏曲数字典藏计划将128出传统折子戏进行全景式记录;疫情期间发起的云上氍毹项目,让京剧直播走进千万家庭;今年更与故宫合作推出文物活化系列,用戏曲演绎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。
这些跨界尝试背后,是她对戏曲命运的深刻思考: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看到00后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时,该焦虑还是欣喜?或许,该思考如何让传统长出新的枝桠。
暮色渐沉,王彦曦送走最后几个加练的学生。练功房的镜子映出她整理水袖的身影,那抹素白在夕阳中轻轻扬起,宛若一只永不疲倦的蝴蝶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翩跹起舞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