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新蕊绽芳华——记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王恰恰
梨园新蕊绽芳华——记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王恰恰
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的练功房里,总能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中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。青衣水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婉转的唱腔穿透雕花窗棂,惊起檐下栖息的燕雀。这便是戏曲表演系青年教师王恰恰日复一日的修行。
一、戏班世家的传承者
1988年生于天津京剧世家的王恰恰,自幼浸润在丝竹管弦之中。祖父是津门名丑王福山,父亲王立新更是天津京剧院当家武生。五岁那年,她趴在戏箱上看完父亲全本《长坂坡》后,竟能完整复述赵云抓帔的经典身段。这个细节让父亲意识到,女儿骨子里流淌着梨园世家的血脉。
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,王恰恰开启了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的学艺生涯。凌晨五点的城墙根下,她对着护城河吊嗓;练功房的把杆上,至今留有她汗渍浸透的指痕。2006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北京戏曲学院后,更得梅派传人李玉芙亲授《贵妃醉酒》,将梅派圆、润、甜、脆的唱腔特点琢磨得丝丝入扣。
二、守正创新的实践者
在2014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上,王恰恰一折《谢瑶环》惊艳四座。她独创的云手遮面亮相,既保留了程派刚健婀娜的身段特征,又融入现代舞蹈的呼吸韵律。评委李维康点评时感慨:这姑娘把程式化表演吃透了,才能化出这般灵动的身韵。
教学实践中,王恰恰摸索出三维立体教学法。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四功五法,更要研读《元曲选》《清稗类钞》等典籍。2019级学生陈晓芸回忆:王老师带我们参观故宫时,指着储秀宫的戏台说,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坐在这里看杨小楼的戏,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'戏比天大'。
三、文化传播的摆渡人
2021年中法文化年期间,王恰恰改编的《巴黎圣母院》京剧版在塞纳河畔引起轰动。她将艾丝美拉达的独舞转化为长绸舞,用西皮流水唱腔演绎雨果笔下的爱情悲剧。法国《费加罗报》评价:东方戏曲与西方文学的水乳交融,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。
在抖音平台开设的恰恰说戏账号中,她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构传统戏码:《霸王别姬》被戏称为古代版办公室政治,虞姬的剑舞成了减压体操教学。这种跨界传播让账号三个月涨粉百万,00后观众留言:原来京剧不是老古董,是高级凡尔赛!
如今的王恰恰依然保持着戏班人的朴素。排练厅里常见她素面朝天地给学生抠动作,盒饭时间与学生们讨论抖音特效如何运用在传统戏服上。她说:戏曲传承不是复制古董,而是要让老戏骨里长出新春芽。这或许正是北京戏曲学院将教学新星奖颁给这位35岁教师的最好注解—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,新一代戏曲人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芳华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