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新韵:王浩的戏曲传承之路

梨园新韵:王浩的戏曲传承之路

仲夏的北京戏曲学院排练厅里,一个清瘦的身影正在指导学生走台步。他时而示范水袖的收放要领,时而纠正学生的眼神方向,戏曲特有的锣鼓点中,这位执教二十余载的教师,正用行动诠释着当代戏曲教育的真谛——他就是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王浩。

一、从科班到讲台的蜕变

王浩的戏曲启蒙始于胡同里的京剧茶座。七岁那年,他跟着票友爷爷第一次完整听完《空城计》,诸葛亮轻摇羽扇的从容气度在幼小心灵烙下印记。十三岁考入北京戏曲学校,每天五点半雷打不动的晨功训练,让他在冰天雪地里练就了扎实的毯子功。某次《长坂坡》彩排中,他扮演的赵云因腾空动作失误撞到台柱,左肩至今留着三厘米的疤痕,却笑称这是青春勋章。

2002年,当同期毕业生纷纷选择院团时,王浩出人意料地留校任教。这个决定源于老校长临终前的嘱托:戏曲传承不能断代啊。初登讲台的他,为设计《戏曲形体训练》教案,连续三个月吃住在教研室,整理出十万字的教学笔记,开创性地将传统功法拆解为模块化训练体系。

二、破茧成蝶的教学实践

在数字技术冲击传统艺术的当下,王浩的课堂总能迸发奇思妙想。他主导的戏曲动作捕捉实验室,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记录名家身段,建立国内首个戏曲数字资源库。学生们扫码就能观摩梅兰芳《贵妃醉酒》的兰花指细节,这种科技+传统的教学模式,让95后学生直呼原来戏曲这么酷。

面对戏曲表演专业就业难题,他提出戏曲+人才培养方案。在保留核心课程基础上,增设新媒体运营、舞台灯光设计等选修课。毕业生李婉婷运用所学,在抖音平台创作的戏曲变装短视频获赞超百万,成功开辟非遗传播新路径。

三、薪火相传的梨园情怀

每周四下午的教师交流会上,总能看到王浩与老教授们切磋教法的身影。他将张春华先生传授的错教法改良为情景模拟教学:让学生故意表演错误动作,通过对比强化正确记忆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使《刀马旦专项课》的达标率提升40%。

在门头沟农民工子弟学校,王浩主持的戏曲种子计划已坚持八年。他带领学生设计出戏曲健身操,把云手、踢腿化作趣味运动。去年校庆,看着留守儿童完整演出《三岔口》选段时,这个硬汉教师红了眼眶。

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染霜,王浩的办公室墙上始终挂着荀慧生大师题写的守正创新条幅。在戏曲教育的园地里,他像老戏班里的检场人,默默为每个登场者铺就道路。当年轻学子在聚光灯下收获掌声时,那个站在幕布后的身影,正微笑着准备下一堂课的教案——这或许就是戏曲传承最美的样子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