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讲台写春秋:北京戏曲学院教师王夫来的传承之路
三尺讲台写春秋:北京戏曲学院教师王夫来的传承之路
在京城戏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:若是想听原汁原味的《四郎探母》,得赶早去北京戏曲学院的后操场。晨光熹微中,总有个清瘦的身影带着学生吊嗓子,那腔调仿佛能穿透红墙绿瓦,将人带回百年前的戏园子。这个被戏称为活着的戏曲博物馆的人,正是北京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王夫来。
一、梨园世家的基因密码
王夫来出生在天津的戏曲世家,祖父是津门名角王鸿寿的琴师,父亲则是梆子戏的活字典。家中堂屋常年挂着梅兰芳先生题写的声遏行云匾额,檀木盒里珍藏着程砚秋的戏服残片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幼年的王夫来把《同光十三绝》画像当识字卡片,在父亲吊嗓的胡琴声中完成音乐启蒙。
十二岁那年,他瞒着家人报考中国戏曲学院附中。考试现场,这个尚未变声的少年用《文昭关》的一轮明月选段惊艳全场,将伍子胥的悲怆演绎得入木三分。主考官后来回忆:那孩子眼里有戏,仿佛天生带着老生行当的沧桑。
二、舞台淬炼的艺术人生
八十年代的戏曲舞台正经历着剧烈变革。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王夫来,在传统剧目与创新实验间走出独特路径。他坚持每月至少登台两次,即便在担任系主任后仍保持这个习惯。某次演出《定军山》,黄忠的靠旗意外脱落,他顺势加了个鹞子翻身,将失误化作即兴表演,赢得满堂喝彩。
在教学方法上,王夫来创造性地提出三维传承法:通过文物复刻还原历史扮相,借助数字技术分析唱腔共鸣,结合田野采风激活传统程式。他带领学生复原的清代砌末(戏曲道具)制作技艺,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三、传灯续火的师者情怀
王夫来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喜。某年初冬,他突发奇想带着学生到颐和园知春亭上课。你们听,北风掠过十七孔桥的音色,就是老生'脑后音'的自然原型。这种将自然韵律融入戏曲教学的独创方法,让学生们醍醐灌顶。
三十八载教学生涯,他培养出12朵梅花奖得主,更令人称道的是那些扎根基层的毕业生。在山西某县剧团,他的学生用改良版《清风亭》让年轻观众落泪;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,弟子们的实验京剧《奥德赛》引发跨文化共鸣。
如今六旬的王夫来仍保持着清晨五点练功的习惯,他总说:戏曲传承不是复印机,要做智能扫描仪——既要留住骨子里的精气神,又要赋予新时代的血肉。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,这位梨园师者用毕生心血织就的,不仅是技艺的传承图谱,更是一部流动的戏曲基因密码本。当暮色染红练功房的窗棂,那穿越时空的皮黄声腔,仍在讲述着永不落幕的中国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