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守望者:北京戏曲学院王雅兰老师的讲台人生
**梨园守望者:北京戏曲学院王雅兰老师的讲台人生**
在北京戏曲学院古朴的教学楼里,每周三清晨总能看到一个身着靛青布衫的身影,她左手端着保温杯,右臂夹着泛黄的教案,穿过爬满凌霄花的长廊。表演系学生都知道,这是王雅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课前风景。
**从科班到讲台**
1989年的春天,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王雅兰做出了令同行意外的选择。当同窗们纷纷登上各大剧院的舞台时,这位刀马旦出身的姑娘接过了母校的聘书。当年教我的周凤仪先生说过,戏是活水,要有人引着流。坐在堆满戏曲文献的办公室里,王老师抚摸着案头那尊铜胎珐琅彩的关公像——这是她带的第一届毕业生送的谢师礼。
**讲台上的四功五法**
在2017级京剧表演班的形体课上,王老师独创的镜像教学法正让新生们叫苦不迭。学生两两相对而立,一个做动作,另一个要像照镜子般同步模仿。手眼身法步差不得分毫!她手持竹鞭轻点某个颤抖的腕关节,当年裴艳玲先生排《钟馗》时,为这个翻身动作摔碎了三个瓷碗。话音未落,她自己却先做了个干净利落的鹞子翻身,引得满堂喝彩。
**幕后的园丁**
深夜的排练厅常亮着一盏孤灯。去年为备战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,王老师连续三个月陪学生加练。道具组的小李记得,决赛前夜王老师亲手为每个学生的水衣缝制护领,她说机器扎的线硬,会磨孩子们的脖子。最终,她指导的《八大锤》片段包揽了表演、伴奏两项金奖。
**戏曲的现代注解**
在传统教学之外,王老师主持的戏曲数字影像化课题正掀起新波澜。她带着研究生团队走访了17个地方剧种,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人的表演精髓。要让学生明白,她指着全息投影中的虚拟戏台说,守正不是守旧,创新不能离根。
**戏外的温情**
每年冬至,王老师家的厨房总会飘出特别的香气。已经毕业十年的梅派青衣张雯笑称:师母的羊肉馅饺子是京剧界的'通关文牒'。从失声痛哭的落榜生,到新婚燕尔的小夫妻,这个不足六十平的老单元房,见证过太多梨园子弟的人生时刻。
暮色中的练功房又传来咿呀的吊嗓声,王老师扶了扶老花镜,在某个学生的录像批注上写道:这个云手起势稍急,当如春蚕吐丝,欲断还连。窗外的西府海棠正簌簌落下花瓣,恰似她教案边那本《京剧身段谱》里夹着的,三十年前第一次登台时的戏票存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