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韵涤心肝:那些滋养身心的传统折子戏

戏韵涤心肝:那些滋养身心的传统折子戏

江南梅雨时节,总能在茶馆遇见几位白发老者,捧着青瓷盖碗闭目听戏。问及缘由,他们总会神秘一笑:这可比参汤补元气。细究之下,方知传统戏曲中藏着调理身心的妙法。那些流转百年的唱腔与故事,恰似一味味调肝养心的良药。

一、肝气需疏戏中有方

肝主疏泄,最忌郁结。昆曲《牡丹亭》里杜丽娘游园惊梦一折,少女在春色中觉醒的生命力,恰似春风化雨的疏肝良方。汤显祖笔下的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,道破了困守深闺的郁结。当杜丽娘的水袖掠过海棠花瓣,观众仿佛也能感受到胸中块垒随之消散。

程派名剧《锁麟囊》更是明证。富家女薛湘灵经历人生起落,最终在春秋亭重逢时悟透世事无常。这出戏暗合中医木曰曲直的肝性理论,教人学会在命运转折处保持通达,正如肝气需顺畅条达。

老戏迷常说听一段西皮流水,胜饮三杯菊花茶。京剧《空城计》中诸葛亮城楼抚琴的慢板,那从容不迫的韵律节奏,配合琴师指尖流淌的京胡声,确有平肝熄风之效。

二、心神得养曲中藏慧

《黄帝内经》云心者,君主之官,越剧《红楼梦·黛玉葬花》正是养心妙品。王文娟饰演的林妹妹,将花谢花飞飞满天唱得百转千回,让观众在悲剧美中完成情感的净化。这种艺术体验,恰似中医悲胜怒的情志相胜之法。

京剧《贵妃醉酒》的海岛冰轮唱段另有一番意境。梅派唱腔的圆润通透,配合杨玉环醉态中的真性情展露,暗合心主神明的养生要义。戏迷常说这段听得人心头敞亮,正是艺术带来的心神愉悦。

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里王宝钏寒窑苦守十八载,终得凤冠霞帔。这出戏诠释的心安而不惧,与《内经》恬淡虚无的养心之道不谋而合。老辈人看罢总要感叹:心里头跟熨斗熨过似的舒坦。

三、药引相合身心共济

懂行的戏迷深谙对症听戏的门道。肝火旺者宜听程派幽咽婉转的《春闺梦》,心神不宁者可品梅派中正平和的《穆桂英挂帅》。天津劝业场的老票友张爷,五十年来每日必听马连良的《借东风》,他说这叫以角儿调气。

沪上名医陈存仁曾在《津津有味谭》中记载:某银行家患失眠症,医嘱其每日黄昏听谭鑫培《秦琼卖马》唱片。月余后竟能不药而愈。这种音乐疗法,暗合宫商角徵羽五音疗疾的古法。

苏州评弹《莺莺操琴》的琵琶三弦,与人体经络自有共鸣。老听客闭目打拍,常有气随音动之感。某中医世家的传人笑言:这可比打太极更能通经脉。

夜幕初垂时,北京湖广会馆的戏台上,《长生殿》的霓裳羽衣曲正演到缓歌慢舞凝丝竹。台下观众随着节奏微微晃头,眉眼舒展。此刻方知,老祖宗留下的戏曲不仅是风雅之事,更是流动的养生经。当电子屏幕占据生活的今天,或许我们更需要回到戏园子,在檀板笙箫中找回身心的平衡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