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说戏曲都要吊嗓子?这些低调的唱腔更显功力
谁说戏曲都要吊嗓子?这些低调的唱腔更显功力
在锣鼓喧天的戏台前,总有人对戏曲演员的高亢唱腔望而生畏。当您看过京剧《四郎探母》中老生穿云裂石的西皮流水,听过梆子戏里直冲云霄的甩腔,是否以为所有戏曲都要这般吊着嗓子唱?其实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,还藏着许多不靠高音取胜的婉转之音。
一、行当不同音色不同
戏曲行当的划分远比人们想象的精细。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中,老生用本嗓演唱的膛音浑厚如钟,与青衣的假嗓形成鲜明对比。昆曲《长生殿》里唐明皇的唱腔如古琴般低回婉转,越剧《红楼梦》中贾政的吟诵深沉内敛,这些角色都不需要刻意拔高音调。
在京昆传统中,末行专攻中低音域,其唱腔讲究沉而不浊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在《赵氏孤儿》中饰演程婴,大段二黄慢板如泣如诉,用胸腔共鸣营造出苍凉意境。这种唱法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,演员需练就丹田之气方能举重若轻。
二、南戏北曲各有千秋
地理环境造就了戏曲唱腔的多样性。江南水乡孕育的昆曲,唱腔讲究水磨腔的细腻婉转,明代曲家魏良辅改良后的昆山腔,转音若丝般缠绵悱恻。越剧女小生的唱法更将中音区发挥到极致,尹桂芳在《屈原》中的演唱如黄酒般醇厚绵长。
北方剧种中,评剧的大口落子以中音见长,新凤霞在《花为媒》中的唱段清脆悦耳如珠落玉盘。黄梅戏虽属南方剧种,但其主调平词多在自然音域内流转,严凤英在《天仙配》中的演唱如山泉般清冽甘甜。这些唱法都证明好嗓子未必非要飚高音。
三、低吟浅唱别有洞天
低音唱腔最能体现戏曲的文学性。元杂剧大家关汉卿笔下的窦娥,大段念白如杜鹃啼血,不需要高音加持同样震撼人心。当代新编戏《曹操与杨修》中,尚长荣饰演的曹操大段唱腔在中低音区盘旋,将枭雄的复杂心绪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这种唱法对演员的要求更高。京剧名家裴艳玲曾说:唱低音要比唱高音多费三倍气力。演员需运用脑后音技巧,让声音贴着上颚自然流淌。青年演员张火丁在《春闺梦》中的演唱,就展现了低音唱腔声虽低而字字入耳的艺术魅力。
当我们在茶楼戏院聆听这些低调的吟唱时,会发现戏曲艺术的精妙远不止于高腔亮嗓。那些在自然音域内流转的唱腔,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,给予观众更多品味的空间。这种不争的艺术智慧,或许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所在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