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不懂戏词的老戏迷:他们在迷什么?

看不懂戏词的老戏迷:他们在迷什么?

上海豫园的茶楼里,每周三下午总坐满两鬓斑白的老人。他们呷着盖碗茶,听到《四郎探母》里杨延辉一声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,褶皱的眼角泛起泪光。可你若问起西皮二六与反二黄的区别,他们多半摆摆手:我们老人家听个热闹嘛!

一、戏台下的烟火气

老城厢的戏园子总氤氲着特殊的气息。油彩与樟脑丸的气味在空气里缠绵,红漆木椅随着喝彩声吱呀作响。张大爷每天要转两趟公交来占座,他说这里的龙井茶比超市便宜五块钱。开场前半小时最是热闹,票友们互相交换着降压药与芝麻糖,谈论着谁家孙子考上重点中学,倒比台上的锣鼓点更密三分。

这些老戏迷对剧情倒背如流,但若问起苏三起解的判词,他们准会从兜里掏出老花镜,对着节目单眯起眼。前年越剧院来演《红楼梦》,李婶子全程举着手机录像,回家才发现录的都是前排观众的后脑勺。问她宝黛读西厢的唱段,她只记得黛玉的水袖甩得真好看。

二、耳蜗里的时光机

七旬的周师傅至今记得1965年那个春夜。他蹲在县剧院的墙根下,透过破损的窗纸偷看《白蛇传》。台上白素贞的水袖像云朵翻飞,台下批斗会的口号声隐隐传来。如今他在老年大学报名学工笔画,画纸上总浮动着水漫金山的水纹。

票友们在微信群分享的从来不是戏曲赏析,而是老照片修复软件和广场舞教学视频。他们用语音消息时总把手机贴得太近,沙沙的电流声里裹着《锁麟囊》的唱腔。王阿姨说现在剧场有字幕机真好,虽然她常把薛湘灵读成薛湘林。

三、皱纹里的文化密码

社区活动站的京剧班最近在排《穆桂英挂帅》。七十岁的杨宗保总记不住台步,倒是把道具枪擦得锃亮。指导老师发现老人们最在意的不是身段唱腔,而是演出当天能不能穿上金线刺绣的戏服。后台的化妆镜前,张奶奶小心地描着眉,说这青黛色让她想起出嫁时的铜镜。

这些老人可能分不清梅尚程荀,但能准确说出哪家剧场的暖气最足。他们不懂云手的要领,却能用手帕折出惟妙惟肖的戏装小人。当年轻观众举着单反拍剧照时,他们用布满老年斑的手,轻轻抚摸过褪色的戏票存根。

落幕时分的掌声里,老戏迷们摸索着扶椅起身。他们或许永远弄不清十三辙的奥妙,但那些在血脉里流淌的板眼节奏,那些在岁月中发酵的悲欢离合,早已化作生命年轮里最温润的包浆。戏台上的悲欢离合演了千百年,而他们,用布满皱纹的笑容续写着最动人的观戏注脚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