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懂戏曲如何教学?门外汉的破局之道》

《不懂戏曲如何教学?门外汉的破局之道》

去年春天,我站在某中学的戏剧社团教室里,面对二十双期待的眼睛,手心沁出冷汗。作为新上任的语文老师,学校突然让我接管戏曲兴趣班。可我对戏曲的认知仅限于《霸王别姬》电影里的惊鸿一瞥,连生旦净末丑都分不清楚。

三个月后,当学生们在汇报演出中完整呈现《白蛇传·游湖》选段时,我领悟到:戏曲教学从来不是懂行人的专利。这里分享几点亲身实践出的门外汉教学法。

一、以兴趣为钥匙,破译传统密码

开学第一课,我播放了B站播放量超百万的戏曲变装挑战视频。当学生看着同龄人甩水袖、踢花枪的飒爽英姿,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。老师,这个比武侠片还酷!抓住这个契机,我趁机引导:想不想试试看?学生们争先恐后披上仿制戏服,模仿着视频里的动作,课堂瞬间变成欢乐的戏台。

二、用科技搭桥,构建多维感知

利用虚拟现实技术,我们穿越到故宫畅音阁的戏台。当学生戴上VR眼镜,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杜丽娘就在触手可及的位置轻移莲步。配合APP的戏曲唱腔拆解功能,学生像玩音乐游戏般逐句跟唱。有位总跑调的男生兴奋地说:原来'良辰美景奈何天'要转三个弯,像过山车一样刺激!

三、跨学科嫁接,激活现代思维

在排练《三岔口》时,我请物理老师讲解舞台灯光如何制造黑暗效果;让美术老师解析脸谱的黄金比例;请体育老师指导云手与太极拳的共通之处。当学生们发现戏曲动作与现代舞的呼吸控制法异曲同工时,排演厅里迸发出创造性的改编灵感。

四、角色转换,构建沉浸式课堂

每周设置戏曲盲盒环节:学生随机抽取角色卡,可能是京剧琴师、越剧编剧或川剧变脸传人。他们需要自行查阅资料,在下节课进行角色扮演。有位扮演检场人的男生,不仅自制了仿真砌末道具,还原创了现代版《空城计》,让诸葛亮用笔记本电脑上演智退司马懿。

五、从模仿到创造,搭建成长阶梯

设置戏曲实验室,鼓励学生用传统元素进行二次创作。有人把《贵妃醉酒》改编成说唱,有人用街舞演绎《林冲夜奔》,还有小组制作了戏曲元素桌游。当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碰撞时,学生们反而更深刻地领悟到四功五法的精妙所在。

学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,86%的学生开始主动关注戏曲动态,有3人考取了戏曲体验营。更让我惊喜的是,在指导学生过程中,我自己也学会了辨别不同剧种的声腔特点,甚至能唱上几句《穆桂英挂帅》。

这场教学实验印证:当教育者放下必须精通的包袱,以探索者姿态与学生共同成长时,传统文化的传承便能突破专业壁垒,在当代土壤里萌发新芽。戏曲教学的本质,或许不在于传授多少程式套路,而在于点燃那簇名为热爱的星火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