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基础学戏指南:普通人也能咿咿呀呀唱起来
零基础学戏指南:普通人也能咿咿呀呀唱起来
午后胡同里飘来的胡琴声,电视机里偶然划过的水袖翻飞,总会让某些人心里泛起涟漪。他们驻足聆听片刻,转身离开时却暗自叹息:这戏曲啊,美是极美,可我这门外汉怎么学得会。殊不知,那些在台上顾盼生辉的名角儿,最初也是从看热闹开始的。
一、破除入门迷思
戏曲并非阳春白雪的空中楼阁。当年梅兰芳在吉祥戏院演出时,台下坐满了拉洋车的、卖糖葫芦的百姓,台上唱的《贵妃醉酒》,唱词里满是海岛冰轮初转腾这样雅致的词句,但观众照样听得如痴如醉。戏曲本就是长在民间土壤里的艺术,与其纠结能不能听懂,不如先学会感受。
常见误区中,最要不得的是急于求成。有位票友初学《四郎探母》,三天练不会站立宫院的拖腔就要放弃,老师傅笑着递过一杯茶:当年程砚秋先生为练这个腔,把茶碗顶在头上练了整月。戏曲讲究童子功,但更讲究日日功。
二、打开戏曲的正确方式
选剧种如同选茶,总有一款合口味。昆曲如碧螺春清雅,京剧似普洱醇厚,越剧像茉莉花茶温润。建议从本地剧种入手,沪上朋友可听越剧《梁祝》,京城居民不妨看京剧《锁麟囊》,乡音乡韵最能引发共鸣。
现代传播技术给了我们太多便利。某位程序员通过短视频平台追完了全本《牡丹亭》,跟着AI换脸功能学杜丽娘的身段;退休教师用听书APP每日循环播放《霸王别姬》,买菜路上都在哼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。这些新式学法,老辈艺人怕是要惊掉髯口。
三、由浅入深的进阶之路
某高校戏曲社团有个妙招:新人先学《卖水》这样的折子戏。十二分钟的小戏,包含西皮流水、念白、身段,好比戏曲的体验装。待能完整演下来,生旦净末丑的门道自然摸清七八分。
票友王先生的故事颇有启发。他原是建筑工程师,五十岁迷上京剧,从公园里跟着录音机比划开始,如今能唱全本《空城计》。秘诀无他,每周雷打不动参加票房活动,给老票友们端茶倒水偷师学艺。用他的话说:戏曲是口传心授的艺术,得泡在戏窝子里才出味道。
学戏不必正襟危坐,更无需天赋异禀。有位外卖小哥等单时看《徐策跑城》视频,不知不觉跟着练起圆场步,结果配送箱成了蟒袍玉带,电动车化作乌骓宝马。这般学戏,倒真应了那句人生如戏。当第一个拖腔自然地从喉间流出,当水袖甩出第一个圆满的弧线,你就会明白:原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个角儿,只待帘幕拉开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