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气唱到黑!戏曲界的憋气王是怎样炼成的?

一口气唱到黑!戏曲界的憋气王是怎样炼成的?

哎——戏台上一声长腔直冲云霄,台下观众屏息凝神数着拍子,眼见着青衣水袖翻飞足足半分钟,那声音竟如钢丝般越拔越高。待最后一个音落地,满堂叫好声中,几个老戏迷忍不住嘀咕:这口气也太长了,莫不是用了什么仙法?

一、藏在戏词里的换气密码

在戏曲行当里,真正的换气高手从不显山露水。老艺人常挂在嘴边的偷气二字,藏着代代相传的换气绝技。北京人艺的老琴师曾说过一个掌故:某位程派青衣唱《锁麟囊》,二十八个字的快板愣是一气呵成,观众只见她凤冠上的珠翠纹丝不动,殊不知她在春秋亭外的亭字末尾,借着甩水袖的当口,早把半口气存进了丹田。

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换气法门,在梨园行当里有个雅称——燕子三抄水。就像春燕掠过水面只激起细微涟漪,名角儿们在唱腔转折处、身段变换时,借着锣鼓点的掩护完成换气。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里王宝钏的十三咳,每个咳字都是换气的暗门;昆曲《牡丹亭》游园惊梦中,杜丽娘看似绵延不绝的拖腔,实则暗藏七个换气点。

二、童子功里的铁肺秘术

旧时科班练功房,常见这样的场景:学徒们顶着水碗扎马步,边练身段边背戏词。这不是在演杂技,而是梨园特有的气口训练法。水不能洒,词不能断,逼着演员学会用最经济的气息完成演唱。豫剧名家马金凤回忆学艺时,师傅让她对着点燃的香头练唱,要求香灰不能断落,这种练出来的气息,能让《穆桂英挂帅》里辕门外三声炮的喷口如连珠箭般劲道十足。

更绝的是京剧里的数灯法。戏班老辈人教徒弟,让后生站在戏台对角,数清后台挂着的三十六盏气死风灯。从一数到三十六,声音要稳、要亮,数完不能大喘气。这般练出来的铁肺,唱《四郎探母》里站立宫门叫小番的嘎调,才能如鹤唳九霄,震得屋瓦生尘。

三、千年戏台的憋气玄机

这种换气绝技的源头,要追溯到唐代的踏谣娘。敦煌壁画里的乐舞图显示,舞者边跳胡旋舞边唱长调,全凭腰腹发力控制气息。宋代勾栏瓦舍中,说书艺人为了留住观众,发明了贯口绝活,后来被戏曲吸收改良。元杂剧《窦娥冤》里没来由犯王法的大段念白,每个字都像钢豆子砸在铜盆里,靠的就是这口气的功夫。

老戏迷常说听戏听气,这气既是角色的精气神,也是演员的真功夫。当年梅兰芳唱《贵妃醉酒》,海岛冰轮初转腾一句辗转腾挪二十四板,气韵流转宛如游龙。台下观众哪知,梅先生在腾字尾音将尽时,借着转身嗅花的动作,早把新气续上了丹田。

戏台上这口气,从来不是真的不换气,而是把换气的痕迹化入唱念做打之中。正如齐白石画虾不见水,徐悲鸿画马不画风,戏曲艺术最妙处,尽在这无声处听惊雷的功夫里。下次听戏时您且留心,那看似行云流水的唱腔背后,藏着的可是千百年来梨园行当修炼的内功心法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