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新蕊绽芳华——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杨景涵
**梨园新蕊绽芳华——走近北京戏曲学院青年教师杨景涵**
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练功房里,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素色练功服的身影。她时而执扇轻吟昆曲《牡丹亭》的婉转,时而执剑演绎京剧《穆桂英挂帅》的铿锵,举手投足间既有传统程式的严谨,又透出当代戏曲人的灵动。她,正是近年来在戏曲教育与舞台实践中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——杨景涵。
**十年磨剑:从科班学子到梨园传灯人**
生于1990年的杨景涵,自幼受家庭熏陶与京剧结缘。2008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,主攻青衣行当。在校期间,她不仅系统掌握了梅派、程派经典剧目,更在《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研究》课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学术敏锐性。2015年留校任教后,她创新性地将传统口传心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,开发的《戏曲虚拟仿真身段课》荣获教育部智慧教学创新案例一等奖。
**舞台与讲台的双重绽放**
作为演员,杨景涵始终保持着对舞台的敬畏。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《汉宫秋月》曾三度赴欧巡演,被《泰晤士报》戏剧专栏评价为用东方美学重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张力。而在教学领域,她提出的三维度教学法(传统技法维度、当代审美维度、跨界创新维度)已培养出12位小梅花奖得主,学生陈雨彤更在2023年央视戏曲春晚中以全息技术演绎《洛神赋》,引发全网热议。
**破壁者的文化担当**
不同于人们印象中深居梨园的传统戏曲人,杨景涵积极投身文化传播实践。她担任总策划的戏曲进校园项目已覆盖全国23省中小学,特别设计的戏曲盲盒体验包让00后学生直呼比剧本杀更上头。在抖音平台开设的景涵说戏账号,用流行语解读戏曲程式,单条《京剧眼神管理术》获赞超200万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她主持的戏曲数字基因库项目,运用动作捕捉技术留存了37位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,这项文化工程被列入十四五非遗保护重点课题。
**笔墨刀马皆文章**
除了舞台实践,杨景涵在学术领域同样笔耕不辍。她主编的《跨文化视域下的戏曲表演研究》被多所艺术院校列为研究生指定教材,其中关于戏曲虚拟性在元宇宙场景中的转化路径的论述,为传统艺术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。2022年,她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作主题演讲,当身着月白缎面旗袍的她,现场示范京剧水袖功法的刚柔相济时,各国代表起立鼓掌的场面,成为文化外交的经典瞬间。
在杨景涵的工作室墙上,挂着恩师赠予的书法条幅——守正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。这位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胆识的80后戏曲人,正以她的方式诠释着这句话的深意。当清晨的霞光再次洒进戏曲学院的窗棂,杨景涵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功课:带着学生们在圆场步中寻找数字时代的文化脉搏,在云手转身间勾勒中华美学的未来图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