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新声代:北京戏曲学院如何锻造戏曲传承人

梨园新声代:北京戏曲学院如何锻造戏曲传承人

北京护国寺西侧的红墙内,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年轻人正在晨光中吊嗓,水袖翻飞间,昆曲《牡丹亭》的唱词在四合院上空流转。这里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殿堂——北京戏曲学院,每年有近千名怀揣艺术理想的学子,在这座百年学府开启他们的戏曲人生。

**四功五法入骨髓**

京剧表演系学生李晓阳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出现在练功房。压腿、踢腿、飞脚、旋子,这些基本功要重复上千次。他的手指因常年勒头而结茧,脚踝上总带着训练留下的淤青。开胯时疼得掉眼泪,但老师说'疼就对了,疼才能长功'。这里传承着梅兰芳先生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的学艺传统,学生要掌握唱念做打、手眼身法步的精髓,才能在舞台上做到行云流水。

**古韵今声的交响**

戏曲作曲专业教室里,古琴与电子合成器的音色奇妙交融。大三学生陈雨桐正在为京剧《大闹天宫》设计配乐,她将传统曲牌夜深沉与电子鼓点结合,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戏曲音乐。我们要让00后观众觉得戏曲音乐不'土',她调试着MIDI键盘说道。学院开设的戏曲新媒体创作课,正培养着既懂传统又擅创新的复合型人才。

**戏台背后的匠心**

在传统剧场艺术系的工作室,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王雪薇手持绣针,在真丝面料上绣制着苏绣牡丹。她的设计图稿上,传统凤冠霞帔与当代解构主义剪裁并存。这套《白蛇传》戏服用了三个月,光刺绣就用了二十多种针法。道具制作课上,学生们学习用宣纸裱糊、生漆塑形等古法制作刀枪剑戟,这些技艺源自明清宫廷造办处的传承。

**走出红氍毹的青春**

周末的798艺术区,戏曲学院实验剧团正在上演环境戏曲《游园惊梦》。观众跟着演员在画廊间穿梭,多媒体投影将杜丽娘的情思投射在工业风的砖墙上。我们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,导演系研究生张浩然说。学生们自发组建的戏曲短视频团队,在抖音平台用戏腔Rap收获百万点赞,让古老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。

当暮色笼罩校园,琴房里的京胡声与排练厅的云板声交织成独特的夜曲。这里的年轻人用汗水浸润着传统,用创意叩击着时代。他们深知,戏曲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语境中开出新花。红墙内的晨功依旧,但梨园新声早已飞出朱门,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