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玩抖音也能唱好戏!这些戏曲流派天生适合直嗓子

不玩抖音也能唱好戏!这些戏曲流派天生适合直嗓子

话说戏迷朋友聚会,总有人感慨:人家台上那嗓子抖得多带劲,我这直来直去的嗓子怕是唱不了戏。且慢!这误会可大了去了。中国戏曲三百余剧种,讲究的就是十里不同腔,百里不同调,有些流派偏偏就爱这爽利干净的直嗓子,不信您往下看。

**一、评剧里的大碗茶唱法**

评剧鼻祖成兆才先生有句行话:唱戏要像说人话。这话在刘翠霞创立的刘派唱腔里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您听《花为媒》里的报花名,唱到玫瑰花开香又美时,那嗓子就像春日里刚融化的山泉,清亮亮直淌进人心里。这种直腔直令的唱法,讲究字头咬得准,字腹铺得满,反倒比那些抖着嗓子唱的更有市井烟火气。

**二、越剧里的江南雨韵味**

尹桂芳大师创立的尹派小生,最擅用平腔演绎文人风骨。《何文秀·桑园访妻》里那段路遇大姐得音讯,每个字都像雨打芭蕉般清脆。这里不用刻意加颤音,反倒要学苏州评弹的糯米腔,在字尾稍稍下沉,唱出江南文人骨子里的清贵劲儿。老观众都知道,尹派传人里嗓子越直的,越能唱出那份含蓄的书卷气。

**三、黄梅戏里的山野风**

严凤英的唱腔为何能红遍大江南北?秘诀就在土得掉渣的直嗓子。《女驸马》里为救李郎离家园这句,要是加了抖音反倒假。黄梅戏讲究三刚不见柔,要唱出大别山姑娘的泼辣劲,得用丹田气托着嗓子直着送出来。您仔细听老唱片,那些老艺人唱高音时,声线直得像山顶的青松,反倒透着股子山野的清新。

**四、京剧里的另类流派**

别以为京剧全是啊~~的颤音。言菊朋创立的言派老生,就以平直中见巧闻名。《让徐州》里的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,每个字都像用尺子量过般工整。这种唱法要偷气换气,在句读转折处暗藏锋芒,比单纯抖嗓子难上百倍。内行人都懂,能把直腔唱出擞音(戏曲术语,指声音的弹性),那才是真功夫。

说到底,戏曲唱腔讲究的是量体裁衣。程砚秋先生早说过:嗓子是爹娘给的,但唱法是自个儿炼的。河北梆子的夯腔、沪剧的本滩调、闽剧的逗腔,这些流派哪个不是靠直嗓子打天下?下次再有人说直嗓子唱不了戏,您就把这些例子甩给他——老祖宗传下的宝贝里,多得是给咱们直筒嗓留的好角儿!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