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家灶台无烟火?一曲《借米》道尽人间冷暖

谁家灶台无烟火?一曲《借米》道尽人间冷暖

皖南乡间流传着一句俚语:宁借丧服不借米,这句乍听不近人情的俗语,正是黄梅戏经典小戏《借米》的灵魂所在。这出三刻钟的折子戏,以一方米斗为镜,照见了世道人心最真实的褶皱。

一、米缸见底的时刻

清末皖南某年大旱,村头老槐树的树皮都被剥得精光。张二嫂抱着空米缸在村里转了三圈,最终停在了表兄李老六门前。院墙内飘来新米的香气,门环敲响时却传来一声叹息:表妹啊,我家米缸也只剩个底儿了。这声推托在寂静的村里格外刺耳,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。

李老六家后院藏着三个米仓的传说很快在村里传开。有妇人说看见李家娘子用新米喂鸡,有孩童说闻到李家厨房飘出米糕香。这些风言风语像长了脚,顺着青石板路爬进每家每户的窗棂。

二、人情比纸薄

张二嫂第二次叩门时带着女儿小梅。小姑娘饿得直舔嘴唇的模样,让李老六的娘子慌了神,从门缝里塞出半碗陈米。这碗带着霉味的米,在张二嫂手中重若千钧。戏台上旦角此时有个经典身段:双手捧碗三次颤抖,米粒簌簌落回碗中,将嗟来之食的屈辱演得入木三分。

村东赵大娘看不过眼,连夜送来两升糙米。这个平日与张家少有往来的孤老太,颤巍巍的米袋上还沾着草药渣。张二嫂握着她龟裂的手,突然发现老人腕上的银镯子不见了——那是她最后的嫁妆。

三、米粒中的乾坤

十年后秋收,李老六家遭了火灾。当张二嫂扛着新米出现在焦黑的院门前,李老六羞得直往屋里躲。戏里此时有段绝妙的双人对唱:张二嫂的唱词清亮如溪水,李老六的拖腔沙哑似裂帛,一递一声间道尽世态炎凉。

这出戏在皖南演了百余年,每次演到赵大娘送米的情节,台下总有老人偷偷抹泪。戏班子的人说,有年冬天在泾县演出,台下忽然站起个白发老妪,颤声接唱赵大娘的唱段,原来她正是当年饿死的小梅的原型后人。

幕落时,张二嫂那句米能借,人心借不得在梁上绕了三匝。戏台下的观众散入夜色,各自揣着心事。有人盘算着明日该去还去年借的油,有人想着该把多收的租子退些回去。一方戏台,就这样成了丈量人心的尺子,量了台上,也量着台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