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台上那声好字炸响时,台下的人都在等这句

当台上那声好字炸响时,台下的人都在等这句

戏台侧幕的暗影里,老琴师弓弦微颤。旦角踩着三寸厚底靴刚站稳,台前便爆出一声石破天惊的好,惊得檐角铜铃叮当作响。这是天津卫戏迷特有的捧场,声若洪钟,气贯长虹,非得是角儿把卧鱼儿翻得利落,水袖甩得干净时,才能换来的满堂彩。

戏班子里常说: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这话在天津卫更显分量。这里的观众能听出胡琴里少了个滑音,能看出武生转身时慢了半拍。去年秋,梅派青衣在劝业场唱《贵妃醉酒》,衔杯的身段刚起,二楼雅座忽然有人击节吟道:这腰身该再沉三分。惊得后台管事的直擦冷汗,后来才知是某位隐退的武旦名宿。

在长安大戏院后台,常见老艺人给年轻演员说戏。他们教的不只是招式,更是门道。有位教花脸的师傅,专程带徒弟去茶馆听评书:你要学那说书人,一挑眉能带出千军万马。去年小百花剧团排新戏,武生为个鹞子翻身摔了十七次,最后硬是把腾空时间练到能甩出三道水袖花。

天津观众捧角儿也毁角儿。二十年前某坤生唱《击鼓骂曹》,夜深沉的鼓点稍乱,次日茶馆里就传出打油诗:曹贼未骂先怯场,鼓槌乱如雨打窗。可若是真遇上好角儿,戏迷能追着戏班连看三十场。去年王珮瑜唱全本《四郎探母》,散戏时票友们围在后台门口,硬是把杨延辉的唱腔编成手机铃声。

今春海河边的露天戏台,老票友带着孙辈占座。月光洒在青砖地上,胡琴声起时,孩童突然指着台前嚷道:爷爷快看,那个姐姐会飞!众人抬眼望去,只见刀马旦的靠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,恍如真要踏月而去。此时不知谁喊了声好,顷刻间喝彩声震落海棠花瓣,纷纷扬扬落在戏台前的水牌上,那上面墨迹未干的戏码,分明写着《钟馗嫁妹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