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骨:用骨头撑起千年梨园

戏骨:用骨头撑起千年梨园

2023年春,某县城剧团下乡演出《锁麟囊》。台上旦角刚唱到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,一阵狂风掀翻戏台顶棚,暴雨倾盆而下。演员在泥泞中继续唱完四十多句二黄慢板,台下观众无人离席。这场泥浆中的演出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,人们记住了一个古老的称谓——戏骨。

旧时戏班有十骨九残的说法。京剧名丑萧长华曾回忆,科班学戏要先碎骨再立骨:每天五更天在青石板上压腿,寒冬腊月赤脚踩雪练圆场功。老艺人讲究戏在骨子里,练功房里常有碎骨断筋之痛,但正是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,让戏曲演员练就了戏骨——既能承受肉体之痛,更能扛住命运磋磨。

昆曲大师俞振飞在战乱年代带着戏班辗转西南,白天躲空袭,夜晚点油灯唱戏。程砚秋在日军占领北平期间罢演归田,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抗日义演。这些戏骨把民族气节刻进骨血,用戏台做战场。他们的故事印证着戏谚宁断骨头不断戏的铮铮铁骨,在国破家亡时守住文化命脉。

当代90后昆曲演员蒋珂的练功房挂着一幅字:戏比天大。她曾为演好《牡丹亭》中的杜丽娘,连续三个月每天绑着二十斤重的铁砂袋练水袖功。豫剧新秀李鹏飞在工地演出时摔断肋骨,打着绷带唱完《程婴救孤》。这些年轻戏骨用行动诠释着:当聚光灯熄灭掌声退去,支撑他们继续站在舞台上的,是融进血脉的执着。

据中国戏曲协会统计,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中,近百个剧种仅剩个位数传承人。但在太行山深处,仍有老艺人带着三个徒弟守护四股弦;在闽南渔村,高甲戏传人划着小船为渔民演出。这些坚守者如同戏班祖师庙里的戏骨香炉,用最后的星火守护千年戏曲的魂魄。他们明白,真正的戏骨不仅要耐得住寂寞,更要经得起时代洪流的冲刷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