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上藏着一本无字天书?
老戏台上藏着一本无字天书?
咚咚锵——村口老戏台的锣鼓一响,张阿婆准要撂下锅铲往戏台跑。可你要是问她台上唱的什么词,老太太准会拍着大腿笑:我哪认得那些文绉绉的字哟!这倒奇了,不识字的人怎么听得懂戏?原来戏曲这行当里,藏着本不用眼睛看的无字天书。
**一、口传心授的活化石**
七十年代闽南乡下,十二岁的林金水跟着戏班走村串巷。师傅教戏不靠剧本,总爱叼着烟斗说:把耳朵竖起来,我这嗓子就是活曲谱。学《陈三五娘》时,师傅唱一句荔枝红透绿纱窗,小徒弟得把荔枝的甜香、纱窗的碧色全刻进骨子里。这种口传心授的老法子,让潮剧在文盲率极高的年代,照样开枝散叶。
戏班老师傅都有套绝活:用竹片敲打长板凳教板式,拿黄豆撒在鼓面练节奏。泉州高甲戏老艺人李天生大字不识,却能通过三脚鼓的鼓点变化,把十八般武打套路教得明明白白。这些流淌在血脉里的韵律,比纸上的工尺谱更鲜活。
**二、戏文里的摩斯密码**
你道台上书生甩袖是在耍帅?那叫云手,暗喻胸有丘壑。旦角踩着碎步转圈叫跑圆场,兜兜转转都是人间悲欢。更别说那些行话暗语:吊毛是前空翻、僵尸倒是直挺挺后仰,这些动作术语,在戏班子里传了百十年。
前年我在漳州看布袋戏,七十岁的陈师傅操控木偶演《雷万春打虎》,嘴里念的咿咿呀呀外人听着像天书。散场后老人揭秘:'咿'是悲,'呀'是喜,'哎'表惊,'哦'为叹。这哪是唱戏,分明是套传承千年的情感密码。
**三、即兴里长出的活戏曲**
1983年晋江庙会,高甲戏班正演《管甫送》,台上丑角突然冲台下卖菜阿婆喊:阿嫲你这芹菜可比我家娘子还水灵!全场哄笑中,琴师即兴改了调门,生生把送别戏唱成了市井喜剧。这种现编现演的本事,在老戏骨身上就像呼吸般自然。
粤剧名伶红线女有回演《搜书院》忘词,不慌不忙加了段望月长叹,把错处圆成神来之笔。这种临场智慧,哪是剧本上能写明白的?就像老辈艺人常说的:戏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
如今剧场里LED屏打着唱词,年轻演员捧着剧本对词。可那些藏在锣鼓点里的心跳声,那些化在甩发间的悲喜情,那些流转在眼波里的千古事,终究不是文字能框住的。下次看戏时不妨闭上眼,也许能听见那本无字天书在时光深处沙沙作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