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的不如意,为何总叫苦戏?

戏台上的不如意,为何总叫苦戏?

您可曾留意过戏台上那些令人揪心的故事?《窦娥冤》里的六月飞雪,《秦香莲》中的负心薄幸,《白蛇传》里生生分离的桥段,这些让戏迷们揪着手帕抹眼泪的剧目,在梨园行里有个专门的称呼——苦戏。

苦戏的苦字来得实在。台前挂着出将入相的绣金门帘,后台摆着红艳艳的戏服,可演员们偏要在这热闹里唱尽人间悲苦。老戏迷们常说:看苦戏要备三块手帕,盖因这类剧目的主角往往要连哭三场:冤屈时的泣血控诉,诀别时的肝肠寸断,昭雪时的喜极而泣。这种独特的三哭程式,俨然成了苦戏的标配。

行当间的苦法也各有不同。青衣的水袖翻飞间总带着愁绪,老生的髯口颤抖着诉说沧桑,就连武生扎着靠旗的威武扮相,在苦戏里也要演个壮志难酬的悲情英雄。程砚秋在《锁麟囊》里那段著名的二黄慢板,每个拖腔都像浸着黄连水,听得人心里发颤。这种把悲情融入唱腔的功夫,正是老艺人常说的苦戏要苦在韵上。

戏班子里流传着一句行话:七分锣鼓三分悲。看似矛盾的组合却藏着大智慧。武场师傅把锣鼓点敲得震天响,不是为了冲淡悲情,反是要用喧天的热闹衬出戏中人更深的孤寂。就像《六月雪》里窦娥赴法场时,那催命的锣声越急,台上人的脚步越缓,生死之间的张力便在这快慢交错间达到顶点。

如今剧场里的灯光愈发炫目,但那些流传百年的苦戏仍在舞台上倔强地活着。当年轻观众为窦娥的冤屈红了眼眶时,他们或许不曾意识到,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源自戏曲里那份对苦难最执着的凝视。老艺人们说得好:苦戏不苦,唱的是人间真味。那些戏台上的不如意,何尝不是照见众生相的明镜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