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讲台写春秋一腔赤诚育桃李——记北京戏曲学院张璐老师的艺术人生
三尺讲台写春秋一腔赤诚育桃李——记北京戏曲学院张璐老师的艺术人生
在北京戏曲学院古色古香的校园里,每当清晨的阳光掠过雕花窗棂,总会传来张璐老师清亮婉转的吊嗓声。这位扎根戏曲教育二十载的艺术家,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,在传统艺术的土壤里播撒希望的种子。
一、梨园世家的艺术启蒙
张璐出生于豫剧世家,祖父是豫东红脸王张德福的嫡传弟子。七岁那年,她在祖父的寿宴上即兴表演《花木兰》选段,稚嫩的童声里透出的字正腔圆,让在场的老艺术家们连声赞叹。正是这次偶然的表演,让父母决定送她进入河南省戏曲学校接受专业训练。
在戏校的七年时光里,张璐每天清晨五点就对着老城墙练功。寒冬腊月里,她裹着军大衣在结冰的操场上练习云手,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结出细小的冰晶;酷暑时节,厚重的戏服被汗水浸透,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水痕。这份刻苦,为她后来在央视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中斩获金奖埋下伏笔。
二、讲台上的艺术传承
2003年,张璐放弃院团的优厚待遇,选择留在母校任教。她的课堂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新生入学第一课必定是《四功五法基础》。她会手持戒尺,仔细纠正每个学生的手眼身法步,就像当年祖父教导她时那般严苛。有个学生至今记得,为了练好一个卧鱼动作,张老师陪他在排练厅反复练习到深夜十一点。
在传统教学之外,张璐创新性地引入戏曲工坊教学模式。她带领学生深入山西古戏台采风,在斑驳的壁画前讲解不同朝代的服饰演变;组织跨剧种工作坊,让豫剧学生与昆曲专业同台切磋。这种沉浸式教学,使她的学生在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中屡获佳绩。
三、舞台内外的艺术人生
张璐的书房挂着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墨宝真迹,这是她在香港拍卖会上辗转购得。每逢周末,她会在这里与青年教师研讨剧本,案头堆满标注着密密麻麻笔记的《元曲选注》。2019年,她主编的《中国地方戏表演体系研究》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。
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严谨的学者还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。疫情期间,她在短视频平台开设璐璐说戏账号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《牡丹亭》的昆腔韵味,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300万。更让人感动的是,她将直播收益全部捐赠给山区儿童戏曲公益项目。
在张璐看来,戏曲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,而是文化基因的延续。今年教师节,她收到一份特殊礼物——首届学生从海外寄来的明信片,上面写着:老师,我在悉尼歌剧院唱《穆桂英挂帅》时,忽然明白了您说的文化自觉。这或许就是对一位戏曲教育者最好的褒奖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