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赤子张庆良:守艺传灯五十秋

梨园赤子张庆良:守艺传灯五十秋

初春的北京戏曲学院练功房,一位清瘦老者正在为学生们示范《四郎探母》的杨四郎。水袖翻飞间,那双布满皱纹的手腕突然一抖,云帚在空中划出利落的弧线,苍劲的身段里依稀可见当年名角的英姿。这位在教坛耕耘半世纪的老人,正是戏曲教育家张庆良。

一、戏脉传承入骨髓

1949年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张庆良,自幼在后台长大。祖父是梆子戏班琴师,父亲张世荣更是京城有名的武生。每天清晨五点,父亲吊嗓的《长坂坡》就是他的闹钟。六岁开蒙学戏,在父亲严格调教下,他练就了扎实的腰腿功夫。戏校老师曾回忆,少年张庆良练朝天蹬能保持二十分钟纹丝不动,冬练三九时把棉裤磨破都不肯停歇。

十年科班苦功,张庆良在唱念做打上形成独特风格。他尤擅刻画忠义之士,《野猪林》里的林冲、《赵氏孤儿》中的程婴,每个角色都透着金石之音。1978年全国戏曲汇演中,他主演的新编历史剧《文天祥》连演三十八场,谢幕时观众将戏票抛向舞台,在台前堆起半人高的纸山。

二、转身教坛育新苗

正当艺术生涯如日中天时,张庆良做出了惊人决定。1985年,他接受北京戏曲学院邀请,毅然告别舞台转投教坛。戏台上少了个张庆良,课堂里能走出千百个传人。面对亲友不解,他如是说道。这个选择背后,是他对戏曲传承危机的清醒认知。

在教学方法上,张庆良开创立体化传习模式。他要求学生不仅要练好四功五法,更要研读《元曲选》《缀白裘》等古籍。每周的围炉夜话,师生们品着茉莉香片,从《牡丹亭》的曲牌格律聊到当代剧场的光影运用。他常说:戏曲演员要当得了艺术家,做得了学问家。

三、守正创新见真章

面对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,张庆良始终秉持移步不换形的理念。在指导新编京剧《李清照》时,他巧妙化用程派唱腔表现词人晚年的苍凉,又在寻寻觅觅的念白中加入气声吟诵。这种创新不是颠覆,而是让传统程式焕发新机。

如今,张庆良的弟子遍布海内外。2019年师生专场演出谢幕时,七十高龄的他被学生们簇拥着走向台前。追光灯下,那一张张青春面孔与老师布满皱纹的笑靥交相辉映,恰似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年轮。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,这位梨园园丁仍在用生命浇灌着传统文化的根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