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剧讲口戏:谁说戏曲只能咿咿呀呀唱?

川剧讲口戏:谁说戏曲只能咿咿呀呀唱?

茶馆里檀板轻敲,台上的老艺人突然放下水袖,竹筒倒豆子般说起了贯口:昨夜晚三更时分月黑风高,但听得屋瓦响动好似狸猫...台下茶客们屏息凝神,生怕漏掉半个字。这不是相声场子,而是正儿八经的川剧讲口戏现场。

**一、藏在巴山蜀水里的语言艺术**

在川剧的五种声腔中,高腔本以帮打唱闻名,但老艺人们却另辟蹊径,在《做文章》《醉隶》等剧目中发展出独特的语言绝活。演员要在一盏茶工夫里,用方言俚语连珠炮似地说出数百字的念白,不仅要字字清晰,还得带着锣鼓节奏,这可比背贯口难上十倍。

老成都人至今记得,上世纪五十年代川剧圣人周企何在《投庄遇美》中的表演:书生张鸿渐深夜叩门,老苍头提着灯笼絮絮叨叨盘问,从月黑风高非良辰说到家中只剩未亡人,整整三分钟不带喘气的念白,硬是把悬疑气氛推到顶点,台下观众听得后脊发凉。

**二、茶碗里的功夫茶**

要练就这门绝活,演员得在茶馆里泡上三年五载。清晨五点跟着师傅到老南门河边喊嗓,既要练出穿透瓦片的亮嗓,又要掌握蜀地特有的展言子技巧。老艺人说这叫茶碗里泡出来的功夫——得把每个字都像茶叶般在舌尖揉捻舒展,让方言俚语带着盖碗茶的醇香。

已故川剧名丑刘金龙有句口头禅:讲口戏要像担担面,讲究麻、辣、烫。他在《请医》中扮演的江湖郎中,连说带比划地推销狗皮膏药,唾沫星子飞溅的夸张表演,逗得观众前仰后合,活脱脱一幅老成都的市井风情画。

**三、正在消失的声音博物馆**

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,这门嘴上功夫面临失传危机。92岁的川剧名丑李笑非回忆,当年学《花子骂相》时,师傅要求他每天对着铜壶嘴练贯口,说错一个字就灌一瓢凉水。如今剧场里再难见到纯正的讲口戏,年轻演员更倾向于炫目的变脸特技。

但总有人在坚守。成都悦来茶园每周三的川剧折子戏专场,74岁的许明耻仍会表演拿手好戏《劝夫》。当那句你龟儿硬是茅厕头的石头又臭又硬的川骂响彻戏楼时,老茶客们拍着大腿叫好的场景,让人恍若穿越回那个摆龙门阵的市井江湖。

这种独特的语言戏曲恰似四川的麻辣烫,把方言的鲜活与戏曲的韵味熬煮成一锅,在插科打诨间道尽人生百态。当年轻观众为流行音乐疯狂时,或许该去茶馆坐坐,听听这些即将消失的声音活化石,感受方言之美如何在锣鼓点中绽放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