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让我按捺不住换台的戏曲节目,究竟哪里不对劲?
那些让我按捺不住换台的戏曲节目,究竟哪里不对劲?
我至今记得小时候陪外婆看戏的场景。老式电视机里浓墨重彩的脸谱晃得人眼花,演员拖着长长的尾音咿咿呀呀,外婆听得如痴如醉,我却偷偷数着钟表上的分针盼着广告时间。二十年后,当我以戏曲研究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这个传统艺术时,终于明白了当年那些令我坐立难安的戏曲节目,到底触碰了观众的哪些雷区。
一、被神仙打架吓退的童年
某个秋日的午后,省级卫视正在重播某经典神话剧。屏幕里金光四射的天兵天将翻着跟斗云,武打场面持续了整整四十分钟。扮演二郎神的演员每句唱词都带着夸张的颤音,第三遍重复妖猴休走时,我注意到连外婆都悄悄打了个哈欠。这类武戏过分追求视觉奇观,把本该体现身段美的程式化打斗变成了特技堆砌,让观众产生在看低配版武侠片的错位感。
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某些现代新编戏。去年某剧团推出的环保主题剧目,让包拯穿越到现代查处污染企业。演员戴着LED发光的改良乌纱帽,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,背景大屏幕突然弹出动态的支付宝种树界面。这种生硬嫁接不仅让老戏迷直呼辣眼睛,年轻观众也觉得像在看尴尬的公益广告。
二、凝固在时光里的程式化表演
某地方剧种的经典剧目每次重排都严格遵循传男不传女的旧制,旦角永远由男演员反串。当满脸皱纹的老艺术家捏着嗓子唱闺怨词时,台下00后观众低头刷手机的光点连成一片星河。这种固守陈规的做派,像极了博物馆里落灰的唐三彩——珍贵,但终究隔着玻璃。
去年某名角复排传统大戏,整场演出严格复原了清代戏班的排场。演员在台上端着架势走圆场,念白时每个字都要拉出三拍长的尾音。中场休息时,后排大叔的呼噜声与台上的锣鼓声此起彼伏,构成荒诞的二重奏。这种活化石式的演绎,把本该鲜活的舞台变成了历史课堂的教具。
三、与现代观众渐行渐远的叙事节奏
某经典爱情戏的花园相会段落,男女主角用十三种不同的步法绕亭台走了四圈,唱词反复咏叹月色溶溶夜。当我第三次看表时,发现这段戏竟然持续了二十七分钟。这种把含蓄美演绎成拖延症的处理方式,在短视频时代无异于艺术自杀。
更吊诡的是某些新编历史剧。某剧团耗费千万打造的鸿篇巨制,用五幕戏讲述某个朝代的兴衰。当第五次大段咏叹调响起时,前排观众开始频繁起身上厕所,清洁阿姨拿着扫帚在过道来回踱步,仿佛在演绎另一出等待戈多。
站在长安大戏院门口,看着LED屏上滚动的新编戏海报,我突然想起那个陪外婆看戏的午后。传统戏曲不必在博物馆与游乐场之间二选一,真正的传承应该是让《牡丹亭》的游园惊梦与Z世代的手机震动产生奇妙共振。当年轻观众不再需要靠数分针熬过演出,当老戏迷能在创新中触摸到熟悉的魂灵,戏曲才能真正走出换台危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