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里那些戳脊梁骨的不孝子——细数传统戏曲中的忤逆故事

梨园里那些戳脊梁骨的不孝子——细数传统戏曲中的忤逆故事

话说咱们传统戏曲里,孝道故事多如牛毛,但那些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不孝子戏,反倒更能在戏台子上掀起千层浪。您要是往戏园子里坐上一整天,保准能逮着几个让台下老太太直抹眼泪的忤逆角色。

一、经典剧目里的白眼狼

京剧《墙头记》里那个张木匠家的俩儿子,真真儿把有了媳妇忘了爹演活了。大冬天里老父被轮着推到院墙上,俩儿子在墙根下为推诿养老吵得脸红脖子粗。这出戏在山东梆子里更是火爆,有年关巡演时,台下乡亲们气得往台上扔瓜子壳,可见这人物塑造得多入骨三分。

豫剧《清风亭》里的张继保更是个中翘楚。这个被养父母含辛茹苦养大的状元郎,高中后翻脸不认亲,气得老两口撞死在清风亭。老戏迷们都知道,这出戏在河南地界上演时,常有观众往戏台扔鸡蛋,可见这角色招恨到什么程度。

二、各地方戏里的忤逆图鉴

南方的越剧偏爱细腻刻画,《赖婚记》里的陈金娥为攀高枝悔婚,气死老母的桥段,用温婉的水磨腔唱出来,反倒更显人心险恶。北方的秦腔可就痛快多了,《三娘教子》里的薛乙哥偷钱赌钱,被继母三娘教训时,演员甩着水袖在台上连翻十八个跟头,把个混账东西演得活灵活现。

川剧《目连救母》虽是讲孝子救母,但其中的刘氏四娘开荤破戒遭报应,倒成了劝人向善的反面教材。闽剧《贻顺哥烛蒂》里那个吝啬鬼为省棺材钱让老父躺门板,至今在福州戏迷中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
三、戏台背后的道德明镜

这些忤逆戏码可不是单为惹人骂,老戏骨们最懂以丑衬美的门道。梆子戏里的不孝子总戴着夸张的丑角脸谱,念白时故意拖着油腔滑调,就是要让观众把恶心劲记在骨子里。戏班子走乡串镇时,班主常把这类戏排在年关庙会,恰是家家团圆时,这教化效果可比夫子说教强百倍。

现如今新编戏更添新意,某剧院改编的《墙头记》让老头穿起潮牌卫衣,俩儿子开着跑车出场,台下年轻人看着直拍大腿:这不就是咱小区那俩拆迁户嘛!老故事装新酒,反倒让传统伦理接了地气。

戏台如人生,这些戳心窝子的忤逆戏,说到底还是给世人立起面照妖镜。您下次在剧场看见老头老太对着戏台抹眼泪,别当是看戏入了迷,那都是被勾起了自家的酸甜苦辣。只是不知现在的小年轻们,还能不能咂摸出这戏文里的百般滋味喽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