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鼓戏也疯狂:这些不正经的戏把观众笑出内伤

花鼓戏也疯狂:这些不正经的戏把观众笑出内伤

在中国三百多种地方戏曲中,湖南花鼓戏绝对是个异类。当其他剧种端着架子唱才子佳人时,这个诞生在田埂上的剧种却把锄头一扔,扯开嗓子唱起了乡野生活的荒诞喜剧。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让老戏迷都拍大腿的不正经花鼓戏,看看这些民间艺术家如何在戏台上疯狂蹦迪。

一、正经戏台上的不正经灵魂

花鼓戏骨子里就带着反叛基因。清朝道光年间,浏阳河边的农民在插秧时即兴编唱的打锣腔,就是最早的地下音乐。这种草根艺术天然排斥正襟危坐的做派,《刘海砍樵》里狐狸精追着樵夫满山跑,《打铜锣》里两个大老爷们为只鸭子打得鸡飞狗跳。演员踩着高跷在晒谷场上穿梭,唱词里夹杂着咯扎鬼、哈得死这样的方言俚语,活脱脱就是古代版的乡村大舞台。

二、那些让人笑出眼泪的神剧情

在《补锅》里,小铁匠给丈母娘补锅时,把锅底越补越薄,最后锅底突然嘭地炸出个窟窿,丈母娘举着漏勺追打准女婿的场面,堪称古代版爆米花喜剧。《打鸟》更是脑洞大开,猎人三毛箭对着画眉鸟唱情歌,结果被化身美女的鸟精倒追三里地,最后猎人落荒而逃的场面,让台下观众笑得直不起腰。

这些剧目的台词设计堪称古代脱口秀:你屋里堂客(老婆)是只母老虎,我屋里堂客是只花脚猫(《张先生讨学钱》),我咯只老倌子,年轻时比你还俏(《蔡坤山耕田》)。演员挤眉弄眼的夸张表演,配上即兴加入的方言顺口溜,让每场演出都充满意外笑果。

三、不正经背后的正经哲学

这些看似荒诞的剧情,实则是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。《打铁》里铁匠夫妻边打铁边对歌,把枯燥的劳作变成夫妻情趣;《磨豆腐》中小两口磨豆子磨出感情危机,最后用一锅热豆浆化解矛盾。这些戏码把家长里短唱成神仙打架,用戏谑解构生活艰辛。

老艺人常说花鼓戏是穷人的开心药,在《讨学钱》里,私塾先生张九如数落主家刻薄,却把东家腊肉像柴皮,盐鸭蛋里出蛆虫的抱怨唱成莲花落。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,正是湖湘人吃得苦、霸得蛮、耐得烦的精神写照。

如今在长沙火宫殿,还能看到戴假胡子的大爷即兴改词:如今广场舞大妈,比那刘海哥还会砍樵。这种与时俱进的自嘲精神,让诞生两百年的花鼓戏依然充满活力。下次您要是在田间地头听到锣鼓点子,不妨凑近听听,保不齐能撞见几个不正经的老戏骨,正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演绎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