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子上的歪路子:那些不正经的戏曲叫什么名堂?
戏台子上的歪路子:那些不正经的戏曲叫什么名堂?
戏台上不只有正襟危坐的老生青衣,当锣鼓点突然变调,台下的看客开始憋笑时,您准是遇见了戏曲江湖里的歪路子——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殊剧种。这些不正经的戏可大有讲究,它们像撒在戏曲大餐里的辣椒面,既呛得人直咳嗽,又叫人欲罢不能。
一、插科打诨的谐剧
川剧丑角有套独门绝活:念白时突然蹦出句龟儿子,转身甩水袖能带出个油纸包的卤鸭头。这类谐剧专攻笑穴,演员个个都是古代段子手。明朝《太和正音谱》记载的打诨剧,演员能当场现编台词调侃县太爷,吓得师爷直擦汗。
江南的滑稽戏更绝,旦角能踩着跷鞋演媒婆,把说亲词编成数来宝。有老艺人回忆,民国时苏州茶馆演《借靴》,秀才为借双靴子把《论语》倒背如流,最后发现借的是寿鞋,气得当场背过气去——台下观众早笑倒一片。
二、撒泼打滚的闹剧
河北梆子里的耍孩儿堪称古代行为艺术:武丑能顶着三张条凳翻跟头,花脸喝酒能喷出三丈远的彩虹。这类闹剧讲究的就是个热闹,台上越乱观众越叫好。光绪年间京城戏单记载,某戏班演《大闹天宫》,真牵了头活驴上台扮白龙马,结果驴子受惊满场跑,倒成了最叫座的加戏。
豫剧里的油戏曲更野,包公审案能审出个烤红薯摊,王朝马汉当场啃起地瓜。老戏迷都知道,看这种戏得备好手帕——不是擦眼泪,是擦笑出来的鼻涕泡。
三、古调新弹的混搭风
民国上海滩的文明戏把西装革履搬上戏台,诸葛亮摇身变成留洋博士,拿着怀表算东风。票友们骂这是胡闹,可架不住年轻人爱看。如今德云社的相声剧里,于谦能穿着大褂唱RAP,这混搭的戏码,倒暗合了戏曲自古就有的胡闹基因。
东北二人转更是混搭界宗师,能在一出戏里塞进流行歌、网络梗甚至带货广告。老艺人说这叫旧瓶装新酒,其实宋朝的杂剧早就这么玩过,只不过当年装的是米酒,现在换成了威士忌。
这些歪路子戏码看似离经叛道,实则是戏曲这棵老树上开出的新花。从宋元杂剧的副末打诨到今天的无厘头改编,插科打诨从来都是戏曲不可或缺的盐巴。当戏台上的丑角冲观众挤眉弄眼时,他挤出的何尝不是中国传统艺术顽强的生命力?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