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被遗忘的舞台瑰宝:你不知道的地方戏曲

【标题】那些被遗忘的舞台瑰宝:你不知道的地方戏曲

午后路过巷口的茶馆,隐约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从二楼飘来。掀开褪色的蓝布帘子,几位白发老者正对着斑驳的铜锣敲打,台前老旦甩着褪了色的水袖,唱的既不像京剧,也不似越剧。这种陌生又亲切的腔调,正是散落在民间的戏曲遗珠。

【一、戴着面具起舞的千年傩戏】

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寨,每逢正月十五,戴着狰狞木雕面具的地戏班子便会走村串寨。演员们头顶彩绘雉翎,手持木质兵器,用喉间发出的特殊颤音演绎《三国》《杨家将》。最特别的是他们腰间悬挂的脸子——每副傩戏面具背后,都藏着明朝军傩的血脉。当83岁的老班主吴天佑展示祖传的关公面具时,眼角皱纹里闪动的,是六百年未曾熄灭的香火。

【二、辽东半岛的喇叭戏】

辽宁海城的集市上,你可能偶遇这样的场景:三尺见方的红毡铺地,两个演员手持唢呐边吹边演。这是入选非遗的海城喇叭戏,演员用乐器替代台词,靠眉眼身段讲尽悲欢。去年在耿庄镇,笔者亲眼见着吹喇叭的老艺人用一声凄厉的长音,让台下抽旱烟的老汉们红了眼眶——他们听懂了唢呐声里的《冯奎卖妻》。

【三、悬丝傀儡背后的线腔】

山西芮城的线腔戏班有个绝活:操纵木偶的师傅同时要给角色配唱。2019年文化遗产日,78岁的张守义带着他的线胡登台,五根丝线牵动的木偶竟能做出抖须、甩袖的细腻动作。更妙的是那唱腔,既有蒲剧的高亢,又带着皮影戏的婉转,像黄土高原的风掠过老城墙的缝隙。

这些散落乡野的剧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。平阳的蛤蟆嗡只剩两个传人,漳州的竹马戏道具毁于台风,安康道情的老艺人去年带走了最后的手抄本。当我们追逐着流量明星时,那些曾在祠堂前、晒谷场上鲜活过的声腔,正悄悄隐入历史的暮色。

下次若在某个小镇听见陌生的锣鼓点,不妨驻足片刻。那穿透时光的吟唱里,或许藏着某个族群最后的集体记忆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