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粉黛三百年:一方水粉里的中国戏韵
梨园粉黛三百年:一方水粉里的中国戏韵
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后台,老艺人陈师傅正在为徒弟勾脸。他拿起一方泛黄的粉饼,在掌心轻轻转圈,粉扑蘸着细如凝脂的白粉,在徒弟额间细细按压。这方传承了四代的脂粉,在镜前灯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,恍若时光倒流。
一、铅华洗尽见真章
清嘉庆年间,扬州盐商蓄养的昆曲家班在粉墨登场时,伶人需用铅粉敷面。这种以铅丹、蛤粉调制的妆粉,能让艺人在烛火下呈现玉雕般的质感。徽班进京后,这种化妆术与京腔融合,形成了三白妆——额头、鼻梁、下颌三点提亮,在油灯照耀下宛如立体浮雕。
上海美琪大戏院曾出土的光绪年间戏箱中,藏着半块凝结的粉饼。文物专家分析发现,其成分含有珍珠母贝粉、益母草灰和微量朱砂。老艺人说,这种配方能让妆容持久不脱,卸妆时需用鸡蛋清轻揉,方能洗净。
二、水磨胭脂透骨香
梅兰芳在《太真外传》中饰演杨贵妃时,特制了七晕妆。从耳际到颧骨渐次晕染七层胭脂,每层都掺入不同比例的银朱与米粉。当他在舞台转身时,面庞会随角度变化泛起霞光,这正是传统水粉的绝妙之处。
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回忆,早年在农村演出时,用米汤调和土法制作的灰粉打底。这种取自灶膛的草木灰经十二道工序漂洗,虽不如铅粉细腻,却能与油彩完美融合。卸妆时需用米酒擦拭,否则三天后仍会残留印记。
三、粉墨春秋谱新章
苏州昆剧院在排演《牡丹亭》时,为复原明代妆容,特聘非遗传承人调制玉容粉。以太湖珍珠研磨成粉,加入白芷、白蔹等中药,既符合杜丽娘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妆效,又保护演员皮肤。这种粉需在演出前两小时上妆,待体温将其自然融透。
当代戏曲化妆师在保留传统技法基础上,创新出气垫水粉。将杭白菊提取液与纳米级珍珠粉结合,既保持戏曲妆容的写意性,又适应高清摄像需求。长安大戏院去年演出的《锁麟囊》,主角薛湘灵的泪妆就是用这种新材料绘制,泪水滑落时竟能带走部分脂粉,平添几分真实凄美。
镜箱里的粉饼渐渐见底,陈师傅将最后一点脂粉仔细包进桑皮纸。这方传承百年的粉饼,见证过戏台下的油灯烛影,也经历过镁光灯下的辉煌时刻。当年轻演员对着LED屏勾画脸谱时,那抹穿越时空的脂粉香,依然在讲述着中国戏曲最本真的模样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