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名也玩障眼法?这些戏曲的名字你绝对猜不透

戏名也玩障眼法?这些戏曲的名字你绝对猜不透

戏台上的水袖甩得正欢,幕布上悬挂的戏名却让观众犯了难。老戏迷们捧着茶碗相视而笑,新观众盯着戏单直挠头——这《大劈棺》莫非是刑场戏?《打樱桃》难不成是美食专场?中国戏曲的戏名里,藏着太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文字谜题。

一、戏名里的惊悚片

《大劈棺》这个令人脊背发凉的名字,常让初看者误以为是凶杀大戏。实则这是改编自《庄子试妻》的传统剧目,讲述田氏为救心上人持斧劈棺的传奇。清宫档案记载,慈禧太后初见此戏名时也曾皱眉,待看完戏中劈棺取脑救人的情节,方才莞尔:这斧头劈开的倒是人间真情。

在浙江金华婺剧里,《血手印》之名更叫人胆寒。但这出源自《聊斋志异》的剧目,实则是书生与花妖的凄美爱恋。台上演员十指浸染朱砂,在雪白水袖上印出朵朵红梅,这份血腥与浪漫的碰撞,恰似戏名给人的双重震撼。

二、戏名中的谜语大会

程砚秋代表作《锁麟囊》,名字之雅致堪比唐诗。这个装珍珠的锦囊,既是富家女薛湘灵的陪嫁,又是落难时的信物。当年首演时,北平报纸竞相解读戏名深意,有考据派翻遍典籍,方知麟囊取自麒麟吐玉书的祥瑞典故。

越剧《碧玉簪》更让人浮想联翩。这枚贯穿全剧的玉簪,既是定情信物,又是冤案证物。1954年该剧进京演出时,梅兰芳观后赞叹:一支玉簪绾起千头万绪,这戏名起得妙,恰似苏州园林的漏窗,半遮半掩最动人。

三、戏名外的意外之喜

评剧《三不愿意》堪称最耿直戏名,这出源自河北民间故事的喜剧,让媒婆为说亲遭遇三个不愿意,台上演员的插科打诨与戏名形成奇妙呼应。1956年上海演出时,字幕刚亮就引发满堂彩——观众说这戏名比剧情预告还有趣。

昆曲《十五贯》则以数字游戏迷惑观众。这个关于十五贯铜钱引发的奇案,在苏州老戏班有个别称《双熊梦》。老辈艺人说,当年为避官府忌讳改用钱数代称,谁知这朴素的数字反成就经典,印证了大巧若拙的起名智慧。

幕布缓缓落下,那些令人费解的戏名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。当我们翻开泛黄的戏折子,发现《牡丹亭》原叫《还魂记》,《长生殿》曾名《惊鸿记》,方知戏曲命名之道犹如写意山水,要在似与不似之间留足想象。下次遇见古怪戏名,不妨会心一笑——这或许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密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