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家探班这所校园里藏着未来的戏曲名角!你能找出他们吗?
【独家探班】这所校园里藏着未来的戏曲名角!你能找出他们吗?
(本文系实地探访某戏曲学院后创作)
啪!
清晨七点,练功房传来竹板击地的脆响。二十几个年轻人齐刷刷下腰,像被风吹倒的芦苇般折成漂亮的弧线。他们的晨功,比普通学生早两个小时开始。
在这个古色古香的校园里,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:穿改良灯笼裤的女生边走边抖水袖,穿黑色功夫鞋的男生用戏曲步法蹬蹬蹬跑过林荫道,食堂里偶尔爆出字正腔圆的念白声...
今天,我们准备了三个校园生活片段,你能找出真正的戏曲生吗?
【场景一】琴房里的秘密
A同学:指尖在钢琴上翻飞,正在攻克《钟》的高难度段落
B同学:对着曲谱架反复哼唱《我的太阳》,喉结随高音上下滑动
C同学:左手按笙管,右手持简谱,突然对着镜子练起兰花指
【场景二】食堂里的异样
D同学:用筷子比划剑花,不小心把糖醋排骨甩到邻座背上
E同学:始终挺直腰板吃饭,连喝汤时脖颈都保持微妙角度
F同学:掏出小镜子补妆,眼线勾得比舞台妆还夸张
【场景三】宿舍夜话
G同学:床头贴着声乐呼吸法,睡前对着墙壁练气泡音
H同学:枕边放着《中国戏曲史》,手机循环播放昆曲《牡丹亭》
I同学:衣柜里挂着改良汉服,书桌上摆满头饰制作工具
(答案揭晓)
真正的戏曲生是C、D、H。老戏迷们可能已经发现端倪:C同学吹笙时练手型,是戏曲器乐专业的日常;D同学不自觉的餐具剑法,暴露了武生专业特质;H同学的枕边书透露着对戏曲理论的钻研。
这些年轻人身上刻着传统文化的密码:晨跑要跑圆场步,说话自带丹田共鸣,连打喷嚏都像在练喷口。他们的手机壳可能是戏曲脸谱,书包里永远装着厚底靴,看到空地就想来段鹞子翻身。
上次把室友的T恤当水袖甩出去三米远,大三青衣专业的小陆笑着说。这样的职业病背后,是每天6小时起步的严苛训练:踢腿要过肩,眼神要带电,唱段错个字就要重来三十遍。
在这个流行文化当道的时代,这些年轻人选择成为移动的非遗传承人。下次在校园遇见他们,不妨留意那些藏不住的戏曲基因——或许某个擦肩而过的普通学生,就是未来的梅兰芳再世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