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艺大赏河南戏曲:一方水土养一方腔

**才艺大赏河南戏曲:一方水土养一方腔**

夜幕初降,河南乡间的戏台前早已挤满了人。老少爷们搬着板凳占位,小孩儿扒着台沿探头,锣鼓一响,大幕拉开,台上的角儿还没开口,台下已是一片叫好声——这是河南戏曲扎根民间的模样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更养出了一方唱不尽的好戏。

豫剧:黄河水淬出的豪迈声腔

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——一句《花木兰》的唱词未落,台下白发老汉的巴掌已拍得通红。豫剧的魂,就藏在黄河水浇灌出的那股子直爽里。梆子一敲,板胡一拉,唱的是家国大义,演的是百姓悲欢。当年的常香玉,为抗美援朝捐飞机,戏台成了战场;如今的李树建,把《程婴救孤》唱进百老汇,让豫剧的梆子声震了西洋人的耳朵。河南人总说:豫剧不是唱的,是喊出来的!这话不假,那高亢处能掀翻戏台顶棚,婉转时又似老牛舐犊,听得人心里直发颤。

曲剧:市井烟火酿就的生活戏

洛阳老城的茶馆里,三弦叮咚一响,穿大褂的艺人还未开腔,喝茶的街坊已会心一笑。曲剧生于市井,长于民间。它不讲究金盔银甲,不追求雕梁画栋,一方手帕、一柄折扇,演活了《陈三两》的含冤负屈、《风雪配》的啼笑姻缘。老艺人有句行话:曲剧要唱得像拉家常。这话在90后曲剧演员张晓红身上应验了——她把直播镜头对准化妆间,边描眉边跟网友唠戏词,愣是把年轻观众从手机屏幕拽回了戏台前。

越调:楚汉相争留下的千年遗韵

周口项城的越调剧团下乡演出,后台常见奇景:六十岁的琴师手把手教十二岁的徒弟耍铜器,老生的髯口和小旦的水袖挤在同一个妆匣。这传承了千年的慢板,还留着楚汉相争时的金戈铁马声。《收姜维》里一句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,诸葛亮摇着羽扇唱出七分谋略三分诙谐,让人恍惚看见汉家衣冠穿越时空。年轻团长王兆峰说得实在:我们唱的不仅是戏,更是老祖宗留下的活史书。

创新路:老戏新唱有看头

郑州大剧院的实验剧场里,传统豫剧《白蛇传》正演到断桥一折。许仙的褶子换成了现代西装,白素贞的水袖化作全息投影,当AI生成的雷峰塔光影压下来时,台下90后观众举着手机忘了按快门。这种创新不是头一遭:豫剧《朝阳沟》加入电子乐,曲剧《鲁镇》玩起意识流,就连田间地头的戏班都开始用无人机运道具。老戏迷起初骂胡闹,听着听着却咂摸出新滋味——原来梆子腔配电音,竟像胡辣汤里加咖啡,别有一番风味。

戏终人不散。河南戏曲这棵老树,靠着民间沃土滋养,借着创新春风抽枝,在短视频里开新花,在元宇宙中结异果。当95后戏校毕业生把唢呐吹进摇滚演唱会,当海外留学生隔着时差学唱辕门外三声炮,你会发现:河南戏曲早不是老人怀旧的摆设,而是活在当下的人间烟火。正如老艺人们常念叨的那句:戏是假的,情是真的。这真情,正在新时代的舞台上,等着唱响下一出好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