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艺晴姐:把戏曲唱进生命的斜杠人生

才艺晴姐:把戏曲唱进生命的斜杠人生

在杭州西湖区的一间老宅院里,每周六下午总会传出悠扬的戏腔。推开门,你会看到三十多位不同年龄的学员围坐着,他们面前那个扎着低马尾、眼波流转的女子,正是被称为戏曲传播者的晴姐。

这个80后女子的人生轨迹有些特别。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互联网大厂,却在三十岁那年毅然辞职。在同事惊讶的目光中,她转身走进中国戏曲学院的进修班。小时候跟着外婆听越剧《梁祝》,戏台上的水袖像会说话的云彩,那种美在我心里种了二十多年。晴姐说这话时,手指不自觉地在空中画出柔美的弧线。

她的课堂没有生硬的术语堆砌。教《牡丹亭》时,她会带着学员在院子里走圆场,让裙裾扫过青石板感受杜丽娘的心事;教《锁麟囊》选段,会让学员捧着装满清水的瓷碗练习台步,体会薛湘灵出嫁时的忐忑。有位五十多岁的学员说:晴姐的示范总能让我想起小时候看戏的感动,她不是在教技巧,是在唤醒我们对传统美的感知。

晴姐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学员的舞台照。最让她自豪的,是那个曾因口吃不敢开口的初中生,经过两年学习,去年在校园艺术节上完整演绎了《穆桂英挂帅》。戏曲里藏着中国人的精气神,看着孩子们在戏文里找到自信,比什么奖杯都珍贵。说这话时,她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社区公益演出整理头面,珠翠在晨光里轻轻摇晃。

这个把戏曲融入血脉的女子,正在用最鲜活的方式证明: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动在当代人生命里的清泉。当你路过老城区听见隐约的胡琴声,或许就是晴姐和她的学员们,正在某个角落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梨园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