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神爷爷的戏台风云:一出大戏几多玄机?
财神爷爷的戏台风云:一出大戏几多玄机?
咚咚锵——铜锣声里,红幕拉开,金甲神将踏云而至,三尺长髯迎风飘动。台下观众早已按捺不住,有老戏迷拍着大腿直喊:赵元帅来送元宝咯!这声吆喝,道破了财神戏最勾人的玄机:台上扮的是神仙,台下求的是财运。
一、财神爷的戏台七十二变
宋代勾栏瓦舍的戏台上,赵公明首次以玄坛真君形象亮相。这位黑面虬髯的武财神手持铁鞭,胯下黑虎威风凛凛,可一开口却是地道的汴梁土话:俺奉玉帝旨意,特来人间散财。台下商贩们听得两眼放光,仿佛真见着财神下凡。
明清戏班另辟蹊径,在《天官赐福》里让文财神比干手捧如意登场。这位无心丞相的扮相讲究至极:头戴相貂,身穿蟒袍,眉心一点朱砂痣暗藏玄机——演员要用特制油彩,在灯光下显出若隐若现的铜钱纹。
民国初年,上海大世界戏院上演新编戏《财神跳加官》。演员踩着三寸厚底靴,边跳边唱:一撒金,二撒银,三撒聚宝盆。每唱一句就往台下抛洒金箔纸钱,引得满场观众争抢,班主笑说这才是活财神现世。
二、梨园行里的财神秘语
北京广和楼的压箱底戏《财神嫁妹》暗藏玄机:旦角头上的点翠头面要嵌足九十九颗珍珠,象征长长久久;武生手里的金元宝道具必须空心,取虚怀若谷之意。老辈人说,这规矩破了,整台戏的财运就散了。
天津卫的戏班子讲究开财门: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后,要在财神面具前供三牲,用朱砂笔给面具点睛。班主说这叫借神目看人间,要不来年唱财神戏准忘词。这套仪式抗战时期都没断过,可见梨园行对财神的敬畏。
苏州评弹艺人另辟蹊径,在《沈万三聚宝盆》里加入算盘作乐器。十三档紫檀算珠随唱词拨动,叮咚声中暗合商道玄机。老听客说,这曲子要闭着眼听,能听见银钱落袋的脆响。
三、看戏求财的民间智慧
江浙商人看财神戏必坐东首,说是紫气东来;票友递红包要夹片金箔,讨金玉满堂的彩头。有老掌柜回忆,民国时丝绸商包场必点《赵公元帅巡江南》,就因为戏里有句苏杭锦绣铺银河。
福建莆仙戏的《财神出巡》最是热闹。演员要踩着两米高跷走街串巷,沿途商铺争相往戏服上挂红包。这红包不能拆,得等正月十五烧给财神,说是借戏还愿。有次高跷队经过茶庄,红包多得把演员压了个踉跄,倒成了财神跌倒,元宝满街的佳话。
川剧变脸绝活也被用在财神戏里。成都悦来茶园演《五路财神》时,演员一转身就换张脸:青脸表公正、金脸主富贵、白脸显智慧。老戏迷说这是一戏看尽生财道,比读十本生意经还管用。
幕落时分,财神爷的宝冠在汽灯下泛着金光。戏台两侧出将入相的门帘还在晃动,仿佛真有神明穿梭其间。看客们摸着戏票往家走,盘算着来年财运——这或许就是财神戏最妙的隐喻:人生如戏,富贵在天,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盼头,终究要落在自己身上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