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茶调里觅乡音:山歌起处是故园
采茶调里觅乡音:山歌起处是故园
暮春时节,赣南的山岭间飘荡着清亮的唱腔,采茶女戴着竹笠穿梭在翡翠般的茶园里。她们手中采着嫩芽,口中哼着世代相传的调子,这声音翻过十八道山梁,淌过九曲溪水,在客家人的土楼间流转百年,终成一方水土最生动的注脚——采茶调。
一、茶山深处的千年回响
赣闽粤交界的群山之中,客家人的先祖们用竹篾编成的茶篓盛满故事。北宋年间,虔州(今赣州)茶税占全国三分之一,漫山遍野的茶棚里,揉捻茶叶的妇人将思念编进山歌,挑茶进京的汉子把辛酸唱作小调。明万历年间《瑞金县志》记载:谷雨采茶,歌声相闻二十里,这绵延的声浪里,藏着采茶调的原始基因。
在会昌县筠门岭镇,至今流传着九腔十八调的说法。老艺人们说,这是当年茶商马队从武夷山带回的闽调,与本地山歌糅合而成。茶马古道上,不同地域的声腔如同茶叶般相互浸润,终在清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唱腔,田间地头的即兴哼唱,就此升华为独特的戏曲形式。
二、客韵茶香里的烟火人间
采茶调的唱词里永远飘着茶香。正月采茶是新年,姐妹双双进茶园的开场,道尽客家女子的勤勉;四月采茶茶叶黄,阿哥担茶过山梁的咏叹,唱出山民生活的艰辛。这些用客家方言吟唱的调子,夹杂着采茶时的呼哨、溪涧边的回响,连转音都带着云雾茶般的清冽。
在安远县的三百山脚下,采茶戏班至今保留着灯带戏的绝活。艺人腰间系着竹编茶篓,头顶三盏油灯,在方寸戏台上翻转腾挪,灯火不灭,唱腔不断。这种源自夜间采茶照明习俗的技艺,将劳动者的智慧凝固成震撼的视觉语言,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三、新枝老树发新芽
龙南关西围屋里,94岁的徐婆婆仍能唱全本《茶童戏主》。她说年轻时对歌招亲,就是在采茶调里觅得良人。如今她的孙女在抖音直播间唱着新编采茶调,虚拟背景是祖传的客家围屋,弹幕里飘过天南地北的好听。古老腔调穿越屏幕,在00后观众中收获百万点赞。
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非遗课堂上,00后学生们用电子音乐改编采茶调。传统呀嗬嗨的帮腔化作动感节奏,客家话歌词配上街舞动作,古老艺术在碰撞中焕发新生。这种创新不是背离,恰似茶树嫁接新枝——根系仍深扎故土,枝叶已触摸云端。
当暮色染红赣江,三江口的古戏台又响起熟悉的弦索。台上水袖翻飞演绎着《茶女相思》,台下坐着白发老者与戴耳机的少年。采茶调穿越时空的唱腔里,有春茶萌发的脆响,有岁月沉淀的沉香,更有一方水土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。这生长在茶叶脉络里的艺术,终究在时代的土壤中,酿出了历久弥新的回甘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