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鼓一响戏开场——探秘采茶戏的黄金前奏
锣鼓一响戏开场——探秘采茶戏的黄金前奏
晨雾未散的茶山深处,忽闻一串清亮的竹笛声破空而来,紧接着铿锵的锣鼓如骤雨般倾泻。正在采茶的农人们闻声直起腰杆,挎着茶篓就往山下跑——这是老辈人记忆里看采茶戏最鲜活的场景。那让人脚底发痒的锣鼓声,正是采茶戏独有的开场密码。
一、唤醒茶山的戏曲闹钟
在赣南客家人聚居的村落里,老艺人至今仍保持着用打八仙开场的传统。三通鼓响过,生旦净末丑踩着鼓点鱼贯而出,手持茶篮的旦角将采茶调唱得百转千回。这种被称为《闹台》的开场曲,实则是用锣鼓镲钹模拟采茶时节的雷雨声,急促的节奏里藏着对丰收的期盼。
湖北黄梅的采茶戏班则偏爱《花鼓闹台》,大筒琴悠扬的琴弦与清脆的云板交织,模拟采茶女指尖翻飞的韵律。老班主李传根说:早年间戏班赶场,隔着两座山头敲开场锣,乡亲们就知道该往哪个晒谷场聚了。
二、藏在曲牌里的山水密码
翻开泛黄的工尺谱,会发现采茶戏开场曲多与茶事息息相关。《摘茶调》里跳跃的音符模仿采茶时一芽两叶的采摘节奏;《倒采茶》用下行音阶表现茶叶入篓的沙沙声。江西永新采茶戏的《茶山对歌》开场,旦丑对唱时穿插的锣鼓点,实则是模仿制茶工序中的揉捻声响。
在闽西,采茶戏开场必奏《采茶扑蝶》。急促的弦乐如蝴蝶振翅,突然转为舒缓的慢板,恰似扑蝶少女蓦然回首的娇羞。这种音乐叙事,将茶山劳作与生活情趣完美糅合。
三、流动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
2019年赣州非遗展演中,00后演员陈晓雯创新编排的电子乐版《采茶锣鼓》引发热议。传统唢呐与电子合成器的碰撞,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。而在湖北英山,小学校园的课间操音乐换成了轻快的《采茶基本调》,孩子们举手投足间都是茶韵。
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。就像老艺人说的:开场锣鼓要打得人心跳加快,就像春茶冒尖时那份躁动。当新一代用抖音直播采茶戏开场,当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听到《倒采茶》泪流满面,这门古老艺术早已在时光中酿出了新滋味。
幕起幕落间,那些回荡在茶山竹海的锣鼓声从未停歇。它们既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,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下次遇见采茶戏演出,不妨细听那开场的前三通鼓——那里藏着整个春天的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