戒酒也能唱成戏?彩调剧里这出名段到底叫啥名?

戒酒也能唱成戏?彩调剧里这出名段到底叫啥名?

广西的山水间流传着一种俏皮活泼的戏曲,当地人称作唱灯的彩调剧,总能将家长里短唱成令人捧腹的段子。在这片以酒待客的壮乡,一出戒酒题材的彩调剧目在乡间传唱了百余年,可如今连老戏迷都说不出它的本名,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?

一、酒葫芦里唱出的劝世良方

桂北山区的侗寨里,每逢节庆必有酒坛满座。光绪年间的戏本记载,一位嗜酒如命的秀才在酒肆赊账被追讨,竟把女儿抵作酒钱。这出充满辛辣讽刺的戒酒戏,最初以《酒疯汉》之名在宜州传唱,戏中秀才醉酒后癫狂唱道:三斤黄汤穿肠过,半吊铜钱买罪受,俚俗唱词惹得满堂哄笑。

老艺人韦大壮回忆,五十年代在融安县演出时,这出戏被改名为《酒鬼回头》。戏班在晒谷场搭台,三把二胡配着月琴,当演到秀才醉卧街头被野狗追咬时,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。这种将生活窘态搬上戏台的演绎,恰是彩调剧以丑为美的精髓所在。

在柳江边的戏台后台,笔者见到泛黄的戏本上写着《戒酒歌》三个字,可老旦演员黄美凤却说:我们都叫它'醉汉戏',哪个村要办戒酒会,准点这出戏。这种约定俗成的称呼,折射出民间戏曲口耳相传的特质。

二、戏名背后的文化密码

彩调研究专家莫文权指出,该剧在民国时期至少有七个版本流传。1932年修仁县戏班的手抄本名为《酒迷传》,融水苗寨的版本则叫《醒酒汤》,不同地域根据当地风俗改编戏名,就像万花筒折射出多彩的文化光谱。

在桂林阳朔的百年戏楼,斑驳的戏单上印着《戒酒令》的戏名。老班主李双全揭秘:这名字是给城里文化人看的,我们下乡都喊'醉猫戏'。这种雅俗共赏的命名智慧,恰似彩调剧扎根民间的生存之道。

壮族师公戏的经书里记载着酒戒仪式,彩调剧的戒酒戏与之形成奇妙呼应。当戏中丑角唱起酒是穿肠毒药时,台下老者频频点头,这种跨越艺术形式的劝诫传统,构筑起独特的精神谱系。

三、寻找消失的戏名真相

在广西戏剧研究院的档案库,研究员翻出一份1956年的剧目登记表,《劝夫戒酒》赫然在列。可同年出版的《彩调剧选集》中,同一剧目却改名《酒祸》。这种混乱的定名现象,折射出民间艺术整理过程中的时代印记。

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古戏台上,七旬老艺人吴启明展示祖传的戏箱,褪色的戏服里夹着民国元年的戏单,上面工整写着《杜康误》。这个充满反讽意味的雅称,将酿酒始祖杜康与戒酒主题并置,暗含耐人寻味的文化隐喻。

当我们穿越这些纷繁的戏名迷雾,最终在柳州彩调团团史馆发现答案。1953年该团参演中南区戏曲观摩会的节目单上,白纸黑字印着《戒酒歌》的正式名称。这个充满山歌韵味的定名,既保留了彩调的民歌底色,又点明了劝世主旨,堪称民间智慧与现代规范的完美融合。

从市井酒肆到现代剧场,这出戒酒戏的称谓变迁犹如一面镜子,映照出民间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存智慧。当我们在桂林两江四湖的游船上,听见摇橹阿妹即兴唱起酒杯虽小淹死人的调子,忽然明白:真正的艺术生命不在于某个固定的名称,而在代代相传的鲜活演绎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