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说戏曲不幽默?这些彩旦角色让你笑到拍大腿!

谁说戏曲不幽默?这些彩旦角色让你笑到拍大腿!

很多人对戏曲的印象还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,殊不知传统戏曲里藏着不少令人捧腹的开心果。这些插科打诨的角色有个专门的行当——彩旦。她们不是大家闺秀,也非贤妻良母,而是用夸张的扮相、泼辣的做派,在戏台上演尽市井百态,今天咱们就掀开戏台帘子,看看这些女版喜剧人的精彩世界。

一、彩旦可不是跑龙套的

彩旦的来头可不小,这个行当可以追溯到宋元杂剧中的搽旦,专门扮演性格泼辣或滑稽的女性。到了清代,徽班进京后逐渐发展成今天京剧里的彩旦。她们脸上总带着标志性的红胭脂,鬓角插着大红花,走起路来摇摇摆摆,活脱脱一副媒婆相。

在《拾玉镯》里,刘媒婆偷看傅朋与孙玉姣调情时,那挤眉弄眼的神态,活像过年时爱凑热闹的邻家大婶。川剧《迎贤店》里的势利眼店婆更绝,见穷书生时翻白眼撇嘴,转身遇到阔少爷立马堆满笑脸,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。

二、这些经典角色你肯定见过

昆曲《西厢记》里的红娘堪称彩旦鼻祖,她捧着莺莺的情书蹦蹦跳跳去找张生,故意拖长声调念待月西厢下,把闺阁密事唱成了市井小调。越剧《九斤姑娘》里的石二佬,男扮女装演媒婆,翘着兰花指说亲事,滑稽中透着精明的市井气。

要说最接地气的,还得数黄梅戏《打猪草》里的陶家婆婆。她逮住偷笋的小丫头,叉着腰数落人的模样,活脱脱就是村口爱管闲事的阿婆。这些角色看似插科打诨,实则用笑声照见世态人心。

三、笑声背后的门道可不少

彩旦的妆容大有讲究:倒八字眉配大红腮帮子,发髻歪插绒花,还没开口就透着喜感。念白更见功夫,要带着市井腔调,像《铁弓缘》里的茶婆,那句我说姑爷呀~的拖腔,能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。

老戏迷都知道彩旦三绝:眼神要活、身段要浪、嘴皮子要溜。豫剧名家马金凤演《花打朝》里的程七奶奶,甩着水袖骂奸臣,骂到激动处突然打个喷嚏,这神来之笔让观众笑出眼泪。

这些彩旦角色就像戏曲里的开心果,用夸张的表演撕开生活的假面。她们或是贪小便宜的市井妇人,或是古道热肠的媒婆,在插科打诨间道尽人情冷暖。下次看戏时,不妨多留意这些女版喜剧人,保准能让您领略传统戏曲里别样的幽默智慧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