霞光深处有梆声——豫剧里的河南魂
霞光深处有梆声——豫剧里的河南魂
(以下是符合人类写作风格的重写版本,已去除AI痕迹)
暮色四合时分,中原大地的天际总爱翻涌起层层叠叠的云霞。这般浓墨重彩的天象,恰似豫剧戏台上翻飞的翠色水袖,又像老艺人额间勾画的云纹油彩。在河南,天上流转的彩霞与地上铿锵的梆子声,原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姊妹。
豫东平原的戏迷最懂这层奥妙。二十年前在商丘乡下看戏,戏台就搭在打麦场上。晚风卷着麦香掠过台前,台上的穆桂英正唱到辕门外三声炮的高腔,西天恰好烧起一片火烧云。台下的老大爷吧嗒着旱烟笑:瞧瞧,老天爷都给角儿打追光哩!这话引得周围一片应和,梆子声混着蝉鸣,惊飞了麦垛上打盹的麻雀。
豫剧的筋骨里刻着黄河的脾性。开封朱仙镇的老戏楼里,还能寻见光绪年间的戏单残页。那泛黄的宣纸上,朝阳沟三哭殿的戏名依旧清晰可辨。老辈人常说,豫剧的哭腔不是悲切,是黄河决堤时的轰响,是麦子灌浆时的震颤。你看《程婴救孤》里那句十六年苦楚对谁言,每个字都像从泥沙里淘出来的金粒子,沉甸甸地砸在人心上。
戏班赶场的路总伴着霞光。早年间的艺人背着戏箱,从周口到漯河要走三天旱路。黄昏遇雨,躲在土地庙里候场,班主就着残阳给学徒勾脸。胭脂混着雨水往下淌,小徒弟急得跺脚,老师傅却道:慌啥?这红一道白一道的,倒像西天裂了道口子。果然当晚演《打金枝》,那花脸的妆引得满堂喝彩。
如今的豫剧早换了天地。郑州大剧院里,激光与全息投影把传统戏台装点得如梦似幻。但老戏迷仍能在《焦裕禄》的新编唱段里,听出老梆子的筋骨;年轻观众跟着《新白蛇传》的电子乐打拍子时,脚底下不自觉踩着二八板的节奏。这倒应了洛阳老艺人那句话:豫剧是黄河水泡出来的,任它千变万化,那股子土腥味去不掉。
暮色中的郑州德化街,胡辣汤的香气混着弦子声在街巷游荡。戏园子门口的海报上,电子屏的流光与手写戏单的墨迹交相辉映。天边的晚霞渐渐暗成绛紫色,而戏台上的梆子声越发清亮——八百里的中原大地上,总有一盏戏灯与晚霞争辉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