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凳上唱大戏?揭秘河南曲剧里的独门绝活

板凳上唱大戏?揭秘河南曲剧里的独门绝活

豫中平原的集市上,一溜青布长衫的艺人扛着条凳走来,围观百姓顿时来了精神。条凳往地上一摆,胡琴声起,只见艺人单脚踩凳,一个鹞子翻身稳稳落在凳面上,唱腔脱口而出。这幕独特的戏曲表演,正是河南曲剧传承百年的独门绝技——踩板凳。

一、条凳上的艺术革命

1926年洛阳东关的关帝庙前,十几个唱高跷曲的艺人正发愁。连日阴雨让土地泥泞不堪,绑着三尺高跷根本迈不开步。班主朱天水灵机一动,抄起庙里香客歇脚的条凳往场中一摆,踩着凳子就开唱《蓝桥会》。谁曾想,这一急中生智的举动竟开创了新剧种——河南曲剧就此诞生。

最初的条凳只是替代高跷的权宜之计,却在实践中展现出惊人潜力。演员在长条凳上辗转腾挪,配合唱腔做出金鸡独立鹞子翻身等身段,把农家常见的条凳变成了流动的戏台。这种接地气的表演形式迅速风靡中原,老百姓笑称:三根木腿支起大戏台,半条板凳唱尽人间事。

二、板凳上的十八般武艺

在曲剧名角王振东手中,三尺长的条凳仿佛有了生命。《卷席筒》里,他单脚踩凳,双手作推车状,条凳瞬间化作囚车;《陈三两》中,条凳倒立成县衙惊堂木,一个凳上惊堂的身段赢得满堂喝彩。老艺人常说:踩凳要如履薄冰,唱念要做打真功。

这门绝技讲究三稳三活:脚下要稳如泰山,腰身要活似游龙;唱腔要稳如洪钟,眼神要活如闪电;手上要稳托千斤,表情要活现众生。学徒光练凳上金鸡独立就要三年,冬练三九夏练三伏,才能在摇晃的条凳上如履平地。

三、流动的民间记忆

在巩义市老城茶馆,82岁的曲剧老艺人李长庚仍保持着踩凳唱戏的习惯。他珍藏的条凳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凹痕,记录着七十载从艺生涯。1958年发大水,俺们踩着条凳给抢险队唱《杨家将》;改革开放那年,在拖拉机车斗上搭条凳唱《朝阳沟》...每条痕迹都是时代印记。

如今曲剧院团有了现代化舞台,但老戏迷们仍惦记着条凳戏的烟火气。郑州人民公园里,票友们自发组织的板凳戏班每周开锣。水泥地上摆开几条旧板凳,胡琴一响,瞬间穿越回那个走街串巷唱大戏的年代。这种粗粝而生动的艺术形式,承载着中原百姓最鲜活的集体记忆。

从田间地头到都市剧场,河南曲剧踩着条凳走过了百年风雨。这条三腿木凳既是民间智慧的结晶,更是戏曲活态传承的见证。当都市剧场的灯光暗下,那些留在条凳上的汗渍与掌痕,仍在诉说着一个剧种与百姓水乳交融的生命力。或许正如老艺人所言:戏在凳上,更在人心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