跷上春秋:高跷戏里的百态人生

跷上春秋:高跷戏里的百态人生

旧时乡野庙会总少不了一群踩着竹竿的艺人,他们离地三尺的表演总能赢得满堂喝彩。这种源自远古巫傩仪式的踩高跷技艺,在千年戏曲长河中逐渐褪去神秘色彩,化作一方戏台之上的独特程式。当演员们绑上二尺六寸的跷棍,便踏入了另一个维度的艺术时空。

一、三尺戏台百丈峰

清代京城戏班每逢年节便要在露天场子演出,为让后排观众看清表演,武生们踩着特制木跷登场。这种实用性的设计却在艺术家的雕琢下,渐渐演变为戏曲程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河北梆子《钟馗嫁妹》中,钟馗踩着跷步出场,两米多高的身形在月影下摇曳,将鬼王的威严与悲情化作具象的视觉冲击。

跷功训练堪称残酷,学徒需将木跷绑在腿上生活起居。京剧大师尚小云曾回忆,初学跷功时双膝红肿渗血,却仍要踩着木跷跑圆场。正是这般苦功,造就了《泗州城》中水母娘娘踏浪而来的绝技——演员在跷上连续二十四个鹞子翻身,水袖翻飞如白浪滔天。

二、跷步生风见真章

豫剧《抬花轿》里的周凤莲出嫁,四个轿夫踩着高跷模拟颠轿动作。他们时而同步起伏如浪涌,时而交错踏步似风摇,木跷击地的脆响与喷呐声交织,将中原婚俗的热烈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山西晋剧《挂画》中的花旦,单足立于跷上完成金鸡独立挂画的绝活,指尖翻飞间展露待嫁少女的娇羞。

川北灯戏《踩跷舞狮》将民间杂耍融入戏曲,艺人踩着高跷在八仙桌上腾挪。狮头忽而低伏似嗅蔷薇,忽而昂首如啸山林,惊险处观众屏息凝神,待得狮口吐联风调雨顺四字,满场爆出炸雷般的喝彩。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艺术智慧,让程式化的戏曲焕发出野性的生命力。

三、绝艺今朝何处寻

当代戏曲舞台上的跷功日渐式微,山西孝义仍有老艺人坚持传统。83岁的王守贵能踩着高跷完成跳板凳鹞子翻身等绝活,他说:这身功夫要带进棺材,阎王爷也得叫好!年轻演员李梦瑶创新编排《跷上敦煌》,将飞天造型与跷功结合,在巴黎艺术节上引得金发观众连连惊叹。

苏州评弹学校开设跷功选修课,孩子们绑着改良的软跷练习台步。老艺术家欣慰地说:看他们歪歪扭扭的样子,就像看见六十年前的我。这些稚嫩的身影踩着先人的脚印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,续写着千年不绝的跷上春秋。

夜幕下的乡村戏台,高跷艺人谢幕时的剪影被月光拉得很长。那些离地三尺的身影,不仅撑起了戏曲艺术的半壁江山,更丈量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厚度。当最后一记梆子声消散在夜色中,戏台下的孩童已开始模仿着跷步,古老技艺的生命力,正在新一代的脚步中悄然延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