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野寻踪:探秘踩瓦戏的戏曲密码

乡野寻踪:探秘踩瓦戏的戏曲密码

在皖南青弋江畔的古老村落里,当暮色染红马头墙的檐角时,总有些苍劲的唱腔穿透薄雾。老辈人用布满茧子的手拍着竹椅,念叨着踩瓦戏要开场咯。这种被称作踩瓦的民间戏曲,如同深巷里的陈年酒香,在时光里酝酿出独特的韵味。

一、瓦片上的艺术密码

在泾县章渡镇的百年老宅里,青石板地面上铺着特制的陶瓦。这些瓦片并非屋顶建材,而是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凹面器皿,边缘微微上翘,敲击时能发出清越的声响。老艺人程德水回忆:早年间戏班子走村,就地取材用屋瓦铺场,后来才有了专用戏瓦。

这种特制陶瓦排列成九宫八卦阵,演员需踩着特定方位的瓦片起舞。每片瓦对应不同的音阶,生旦净丑的台步自成韵律。青衣的水袖扫过瓦缘,能带起一串叮咚;武生的快靴重踏瓦心,则迸发铿锵鼓点。这种以地为琴的表演形式,在现存348种戏曲剧种中堪称独树一帜。

二、农耕文明的戏剧切片

从现存的古戏本残卷可见,踩瓦戏的唱腔糅合了傩戏的粗犷与昆腔的婉转。宣纸作坊的号子、采茶女的田歌、渡船人的渔调,都在曲牌中留下痕迹。《瓦当记》中七分白三分唱的记载,印证了其贴近生活的本色表演。农闲时的晒谷场,三五个艺人就能撑起一台戏。

2016年修缮旌德文庙时,戏台基座出土的明代瓦当刻有踩踏成韵字样。民俗学者比对地方志发现,这种表演形式与古代踏歌祭祀存在渊源。农人春祈秋报时,脚踏陶器模拟雷雨之声,祈求风调雨顺,逐渐演变为带有戏剧叙事的民间艺术。

三、濒危剧种的当代回响

如今掌握全套踩瓦技艺的艺人不足二十人,最年轻的传承人汪明霞已五十有二。她在云岭镇开设传习所,用现代记谱法整理出72种基本步法。令人惊喜的是,年轻设计师将瓦片元素融入沉浸式戏剧,在黄山黎阳水街的实景演出中,游客的脚步声也能触发灯光音效。

非遗保护中心正在建立数字瓦阵,用传感器捕捉传统步法的力学数据。中国戏曲学院的师生定期来采风,他们发现踩瓦戏踏瓦为节的表演体系,对当代实验戏剧有着启示意义。这种源自土地的智慧,正在叩响新时代的艺术之门。

夕阳将章渡吊脚楼的影子拉得老长,程老汉又摆弄起他的戏瓦。瓦片上的裂纹记录着百年沧桑,当布鞋再次踏响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,仿佛能听见时光与大地碰撞的清音。这种在瓦片上起舞的戏曲,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,更是民间智慧献给世界的独特诗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