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家坡:渭水河畔的百年戏窝子
蔡家坡:渭水河畔的百年戏窝子
渭水北岸的蔡家坡镇,每逢农历二月二龙抬头,村东头的老戏楼就热闹起来。八旬老艺人张德福眯着眼睛坐在后台,手指在褪色的蟒袍纹路上摩挲,仿佛触摸着百年时光的肌理。这个关中平原上的小镇,藏着中国戏曲活态传承的密码。
一、戏脉深种:五丈原下的千年回响
蔡家坡的戏台比镇上的砖瓦房都要古老。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城隍庙戏楼,至今仍保留着雕梁画栋起秦声的楹联。清光绪年间,当周至县衙的差役来此催粮,竟被正在上演《火焰驹》的戏班迷得忘了公务。县志记载的这段趣事,道出了此地宁舍三餐,不舍一板的痴迷。
渭河渡口的船工们把戏文唱成号子,田间地头的老农用梆子腔对山歌。民国初年成立的同乐社戏班,每逢农闲就驾着牛车走村串巷,车辕上挂的铜铃铛至今还收在镇文化馆的玻璃柜里,铃铛内壁刻着声震八百里秦川的小字。
二、活态传承:老戏楼里的新传奇
在蔡家坡中心小学,孩子们课间操练的是戏曲身段操。五年级学生王乐乐能完整唱完《三滴血》选段,她太爷爷当年正是这出戏里的周仁祥。镇上的面馆老板李建军更绝,扯面时哼《下河东》,拉面时唱《金沙滩》,食客说在他店里吃碗油泼面,能听全本《杨家将》。
2019年修复的清代戏楼里,90后演员刘芸把直播设备架在文武场旁边。她改编的秦腔版《漠河舞厅》在某平台获得百万点赞,网友留言:原来老腔还能这么潮。非遗传承人赵守义带着徒弟,把百年戏箱里的蟒靠重新描金,说要让老行头赶上新时代。
三、戏韵新生:当传统遇见未来
每年秋收后的开箱戏已成民俗盛典。去年创新的秦腔实验剧《渭水谣》,用全息投影重现古战场,让老戏迷直呼比看真刀真枪还攒劲。镇南新建的戏曲主题民宿里,游客可以穿着戏服体验勾脸,后院的老槐树上挂满游客写的戏词木牌,风起时叮当作响。
更让人称奇的是戏曲诊疗新行当。心理医生王大夫把《窦娥冤》改编成心理剧,帮留守妇女疏导情绪;老中医用戏词编成养生口诀,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对应着穴位按摩手法。这种土洋结合的法子,竟真治好了不少人的失眠症。
暮色中的蔡家坡,渭水汤汤东去,戏楼飞檐挑起一弯新月。78岁的鼓师杨振海仍在教授小学生打板眼,他说:秦腔这口气,在咱蔡家坡就断不了。镇文化站的统计簿上,登记在册的民间戏班有17个,年龄最小的成员刚满9岁。当别处为戏曲传承发愁时,这个关中小镇的戏,正唱得越来越红火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