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瑶铣:昆曲舞台上的杜丽娘本娘
蔡瑶铣:昆曲舞台上的杜丽娘本娘
一袭水袖半遮面,婉转唱腔绕梁间。在北方昆曲剧院的排练厅里,总能见到一位身段袅娜的旦角演员,她抬手投足间自带江南烟雨的气韵,唱起《皂罗袍》能把人唱得心尖发颤。这就是被戏迷称为杜丽娘本娘的昆曲名家蔡瑶铣。这位把闺门旦演活了的艺术家,用四十载光阴在舞台上织就锦绣霓裳。
一、师承名门的闺秀风范
蔡瑶铣的昆曲之路始于上海戏曲学校。那会儿她才十二岁,梳着两条麻花辫走进传字辈老艺人的课堂,跟着朱传茗、方传芸学《游园惊梦》。老艺人们教戏讲究口传心授,一个眼神要练上百遍,一句唱腔要磨上千次。蔡瑶铣硬是把杜丽娘游园时的七种眼神变化学得惟妙惟肖,连朱传茗都感叹:这丫头天生就是吃闺门旦这碗饭的!
转益多师让她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。跟着京剧名旦张君秋学《望江亭》,向昆曲大师李淑君讨教《千里送京娘》,甚至跑到川剧团学《情探》的水袖功夫。这些跨界学艺的经历,让她的表演既有昆曲的雅致,又带着其他剧种的灵动。
二、唱活经典的幕后功夫
八十年代复排《牡丹亭》时,蔡瑶铣在图书馆泡了三个月。她翻遍明清刻本,发现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不只是个深闺小姐,更是个敢为情死的烈性女子。排离魂那场戏时,她特意在裙角缝上铜铃,每走一步都带着空灵的铃响,把香消玉殒的凄美演得令人肝肠寸断。
演《长生殿》的杨贵妃又是另一番光景。为展现贵妃醉酒的媚态,她向梅派传人学兰花指,跟程派弟子练云步,最后琢磨出用三寸厚底鞋走出醉步的绝活。这版《长生殿》在香港演出时,有老戏迷激动地说:这才是'回眸一笑百媚生'该有的样子!
三、氍毹之外的传承匠心
退休后的蔡瑶铣没闲着,把自家客厅改成了昆曲沙龙。每周三下午,总有几个年轻演员来学戏。她教学生有个规矩:先读原著再学唱腔。排《玉簪记》时,她带着徒弟们去姑苏城外的白云观住了半个月,只为感受道观晨钟暮鼓的意境。
最让人佩服的是她整理的老戏本。这些年她手抄了《疗妒羹》《狮吼记》等冷门剧目,有些唱腔谱子还是用工尺谱记录的。去年北方昆曲剧院复排《红梨记》,用的就是她提供的清代手抄本,让这部失传多年的骨子老戏重焕光彩。
从青丝到白发,蔡瑶铣始终保持着对昆曲的赤子之心。如今七旬高龄的她,偶尔还会扮上戏妆来段《寻梦》。当那句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唱起时,仿佛还是四十年前那个在兰心大戏院一唱惊人的闺门旦。岁月带走了青春容颜,却让那抹水磨腔愈发醇厚绵长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