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觅遗珠:走近冷门老生蔡忠良的戏曲人生

梨园深处觅遗珠:走近冷门老生蔡忠良的戏曲人生

在越剧百年星海中,蔡忠良的名字或许不似尹桂芳、范瑞娟那般耀眼,但这位坚守舞台五十余载的老生演员,用独特的声腔艺术在越剧天地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当我们拂去时光的尘埃,会发现他的艺术人生恰似一坛陈年花雕,愈品愈觉醇香绵长。

一、草台班里的少年老生

1949年深秋,宁波乡间的草台戏班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小学徒。12岁的蔡忠良站在斑驳的戏箱前,师傅望着这个嗓音浑厚的少年,破例收下了这个专攻老生的苗子。在那个花旦、小生当道的年代,这个选择注定要走上条荆棘之路。

初学《二堂放子》时,蔡忠良的唱腔总带着几分稚气。他每天黎明即起,在江边对着芦苇荡练嗓,把师傅传授的丹田气练到能穿透三进院落。十七岁首次登台饰演《打金枝》中的唐王,一开口便镇住了全场,老观众们惊叹:这后生的膛音,竟有金石之声!

二、冷门行当里的独门绝活

在越剧阴柔婉转的基调中,蔡忠良开创了独树一帜的老生唱法。他将绍剧的苍劲与越剧的缠绵巧妙融合,在《凄凉辽宫月》中塑造的道宗皇帝,既有帝王的威严,又透出暮年君主的悲凉。一句孤王也是肉胎养,唱得台下老戏迷潸然泪下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排演《汉宫怨》时,蔡忠良为塑造霍光这个复杂角色,特地向京剧名家请教身段。他设计的三跪九叩程式,将袍带功与水袖功结合,每次跪拜时官袍下摆翻卷如浪,把权臣内心的挣扎外化为极具张力的舞台语言。

三、幕布后的传承者

1998年甬城大雪夜,蔡忠良在排练厅为青年演员说戏。他摘下自己的髯口给徒弟试戴,手把手教他们把握老生的含咬劲:须口不能死咬,要像含着块温玉。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,让濒临失传的老生唱腔得以延续。

退休后他自费整理出《越剧老生唱腔集锦》,收录了《北地王》《屈原》等冷门剧目的珍贵唱段。有次为还原某个失传的【弦下调】,他连续走访七位老琴师,终于在上海弄堂里找到了当年的工尺谱。

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,回望蔡忠良这样的冷门艺术家,恰似在喧嚣都市中偶遇一株虬劲的老梅。他们用毕生心血守护着传统戏曲的基因密码,提醒着我们:真正的艺术,从来不在聚光灯下的喧嚣处,而在那些静默坚守的时光褶皱里。当新一代观众开始关注这些非著名艺术家的故事时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契机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