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人的餐桌戏台:茶香饭暖里的曲韵悠长

潮汕人的餐桌戏台:茶香饭暖里的曲韵悠长

铛铛铛,一阵清脆的铜钹声穿透茶香,红桃粿的蒸汽里飘来婉转的《陈三五娘》。在潮汕人家厅堂的八仙桌上,一盘卤鹅还未上桌,阿公的竹板已经打起节拍。这不是戏院,却比戏院更热闹;这不是舞台,却比舞台更鲜活——这便是潮汕人特有的桌头戏。

一、食桌即戏台

潮汕人家待客必设八仙桌,这张四平八稳的酸枝木桌,平日里摆着工夫茶具,年节时堆满红桃粿、朥饼,待贵客临门时,竟能幻化成一方袖珍戏台。老一辈人至今记得,五十年代汕头老字号李祥记的老板每逢初一十五,必要在自家食桌上铺开潮剧行头,用筷子敲着青花碗碟,来段《苏六娘》里的花园会。

这种即兴表演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尤其盛行。1972年潮州发大水,韩江边的戏班子道具尽毁。老艺人陈阿炳硬是在自家饭桌上,用菜碟当铜锣、竹筷作鼓槌,完整演绎了全本《柴房会》。围观街坊挤满三层骑楼,连对面茶楼的食客都推开满洲窗探头张望。

二、曲艺佐餐的百年滋味

潮剧特有的活五调与潮菜讲究的五味调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就像卤水里的肉桂要配甘草,潮剧唱腔中悲切的哭皇天调总要接上欢快的采花牌。汕头西天巷的老饕们至今传颂,民国时老徐炒粿的老板每逢食客点单,必要来段《张春郎削发》,说是曲调起时火候到,唱词落时镬气足。

这种独特的饮食娱乐方式,催生出不少趣闻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澄海莲下镇有位卖猪脚饭的阿伯,客人点单时若是哼《金花女》,他就多加块猪蹄;若是唱《刘明珠》,定要添勺卤汁。食客们戏称这是点戏加菜,成了当地一景。

三、流动的民间剧场

现代潮汕人把这种传统玩出了新花样。2021年汕头小公园开埠区,有家私房菜馆将潮剧行头改造成餐具:生旦净丑的脸谱成了调味碟,蟒袍纹样印在餐巾纸上。更有趣的是,服务生端上太极芋泥时,会即兴来段《杨令婆辩本》,用汤匙敲击瓷碗伴奏,引得食客纷纷举筷相和。

在揭阳乔林乡,每年正月劳热(游神赛会),家家户户把八仙桌搬到祠堂前。这边刚演完《扫窗会》,那边就摆出全鹅宴;台上王金龙与苏三还在三司会审,台下已飘来老香黄炖汤的香气。戏台与餐桌在此水乳交融,演绎着最地道的潮汕风情。

暮色渐浓,老厝里的八仙桌又响起竹板声。阿嬷端着反沙芋头笑骂:死老猴,唱完这出《井边会》就食饭啦!可谁都知道,这桌头戏一旦开锣,非得唱到月光爬上蚝壳墙不可。毕竟在潮汕人心里,没有戏曲佐餐的宴席,就像没有南姜的卤鹅,总少了三分滋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