仓山听戏指南:藏在街巷里的水磨腔韵

仓山听戏指南:藏在街巷里的水磨腔韵

福州盛夏的午后,蝉鸣声里总飘着若有若无的丝竹声。循着这缕清音转过黛瓦白墙的巷口,或许就能撞见一方戏台——在仓山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流淌在街巷间的活态文化。这里既有百年戏楼,也有市井茶寮,让我们跟着老仓山人的脚步,探访那些藏着水磨腔韵的听戏好去处。

一、林觉民故居:戏台照见百年光影

三坊七巷北口的林觉民故居,后院戏台飞檐下的木雕牡丹已开谢了百余年。这座始建于清代的戏台,当年《与妻书》的作者林觉民幼年时,正是趴在二楼栏杆上,看父亲请来的闽剧班子唱《紫玉钗》。如今每月第二个周末下午,院内的荔枝树下总会摆上竹椅,省闽剧院的退休演员们在此清唱折子戏。当《荔枝换绛桃》的唱词飘过天井,恍惚间仿佛看见林觉民倚栏听戏的身影。

二、仓山影剧院:老戏院的新腔调

始建于1958年的仓山影剧院,门前的凤凰木年年开出火红的花冠。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剧场,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增设了环绕立体声系统。每周五晚上的古戏新演专场最是热闹,传统闽剧《陈靖姑》与实验戏曲《三坊七巷》交替上演。坐在翻新的皮质座椅上,既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逗腔,又能看到全息投影的虚拟戏台,新老观众在此奇妙相遇。

三、螺洲古镇:渡口边的露天戏台

乌龙江畔的螺洲古镇,天后宫前的古戏台正对着千帆往来的渡口。每年正月廿六陈靖姑诞辰,这里都要连演三天大戏。台前石板广场上,扛着条凳早早占位的老人与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比邻而坐。当《甘国宝》的武生踩着鼓点亮相,江风裹着戏腔掠过百年榕树,船工们的喝彩声与汽笛声在江面交织成独特的和声。

四、安澜会馆:茶香里的曲韵悠长

隐匿在观井路深处的安澜会馆,原是清代商帮聚会议事的场所。如今二楼回廊里,八仙桌间的评话伬唱与茉莉花茶的香气缠绵不绝。每月初一、十五的下午,会馆主人都会请来民间曲艺社表演。坐在褪色的太师椅上,听《贻顺哥烛蒂》的诙谐唱段,看天窗漏下的阳光在藻井间流转,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十邑商帮聚安澜的年代。

五、烟台山公园:票友的黄昏曲会

当夕阳为石厝教堂的彩窗镀上金边,烟台山公园的凉亭里便飘起咿呀的胡琴声。这里是民间票友自发形成的戏曲角,既有退休的闽剧演员示范《百蝶香柴扇》的身段,也有年轻学生带着吉他尝试戏歌改编。路过的大爷会即兴来段《贻顺哥说亲》,买菜归来的依姆放下菜篮就能接唱《红裙记》,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与戏曲雅韵在此水乳交融。

在仓山,听戏不必正襟危坐。可能是巷口茶馆里的一段清音,也可能是古厝天井中的半折戏文,那些散落在街巷间的戏曲碎片,拼凑出的是福州人三分茶香七分戏的生活美学。下回听见板鼓声响,不妨循声而去,或许转角就能遇见属于你的那出好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