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声觅影:苍南戏曲背后的山水戏台

寻声觅影:苍南戏曲背后的山水戏台

在浙南闽东交界的苍南县,每逢节庆总能听见悠扬的戏腔穿透青砖灰瓦。当《中国戏曲大会》摄制组的镜头对准这片土地时,人们才发现,这里的戏曲演出场所竟与寻常影视城截然不同。

一、古村深巷皆戏台

矾山镇福德湾的百年老街上,明清时期的炼矾遗址与古戏楼相映成趣。摄制组在此取景时,恰逢当地票友在石阶上即兴表演布袋戏。屋檐下的滴水沿石缝叮咚作响,与艺人的念白交织成天然音效。这种未经雕琢的烟火气,正是导演组踏遍江浙最终选定此地的关键。

在碗窑古村,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官庙戏台至今仍在使用。拍摄期间,摄制组意外捕捉到老艺人指导孩童走台步的画面:稚嫩的绣花鞋踏过台面沉积三百年的木纹,老艺人的布鞋底在后台青石板上磨出月牙形凹痕。这些细节让戏曲传承的命题变得具象可感。

二、山水之间见匠心

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云海竹林间,藏着座可容纳千人的露天剧场。摄制组在此拍摄《白蛇传》水漫金山桥段时,恰遇山岚骤起。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天然石桥,比任何人工造景都更具仙气。当地剧团独创的雾中走索绝技,正是源于这般自然馈赠。

沿浦镇的红树林湿地,潮汐规律成了天然场记板。摄制组为捕捉《追鱼》中鲤鱼精跃水而出的镜头,连续七天守候在滩涂。最终在农历十八大潮日,渔民驾着传统舢板划破晨曦的画面,与戏曲演员的水袖翻飞完美契合。

三、市井处处有弦歌

灵溪镇河滨路的茶馆戏苑,木楼梯的吱呀声与胡琴声浑然天成。摄制组在此暗访时,记录下茶客们随着鼓点叩碗打拍的场景。老板珍藏的1962年演出戏单上,每壶茶送唱一段的老规矩,至今仍在延续。

桥墩镇市集日的临时戏棚最具草根生命力。商贩们自发用扁担支起幕布,肉铺老板的剁骨声竟暗合武场锣鼓节奏。摄制组镜头里,台下抱着孩子的妇人跟着轻声哼唱,卖麦饼的老汉突然亮嗓接唱,这种即兴互动令专业戏曲人赞叹不已。

当摄制组结束拍摄时,导演在采访中感慨:我们原想记录戏曲,却被这片土地教会了什么是真正的戏如人生。苍南的山水戏台没有红氍毹,没有追光灯,却让每个镜头都浸染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。或许这正是戏曲最本真的模样——在人间烟火里生长,于岁月长河中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