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苍南:那些藏在山海间的戏曲声韵
**探秘苍南:那些藏在山海间的戏曲声韵**
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县,山与海交织的独特地理孕育了多元的文化脉络。作为闽南文化与瓯越文化的交融地,这里的戏曲艺术既带着江南水乡的婉约,又融入了闽地风情的炽烈。若问苍南有何戏曲剧种,答案便藏在乡野的戏台、节庆的锣鼓,以及老艺人的指尖传承中。
**一、单档布袋戏:一人一戏台,十指演乾坤**
苍南戏曲中最具神秘色彩的,当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单档布袋戏。这种起源于明末的独特艺术形式,全凭一位艺人完成所有操作:双脚踩踏锣鼓,双手操控木偶,口中还需变换生旦净丑的唱腔。木偶不过巴掌大,却在艺人手中活灵活现,演尽《封神榜》《杨家将》的悲欢离合。
在矾山镇,年过七旬的传承人黄氏家族仍守着祖传的戏箱。他们的戏台仅需一张方桌,幕布后的艺人如同“八臂哪吒”,让围观者惊叹“一人口中千军万马,十指调动百万雄兵”。如今这项技艺虽面临传承困境,但每逢正月廿七的蒲城“拔五更”庙会,戏台前依然挤满踮脚张望的孩童。
**二、提线木偶戏:丝线牵动的百年江湖**
与布袋戏并称“木偶双绝”的提线木偶戏,在苍南已有三百余年历史。源自福建泉州的技艺,经改良后融入本地方言与民歌小调,形成了独特的“浙南派”风格。艺人立于特制天桥上,通过32条丝线精准操控木偶的眉眼转动、水袖翻飞。金乡镇的郑家班至今保留着《火焰山》《白蛇传》等连本戏,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在丝线牵引下旋转如飞,引得观众连连喝彩。
**三、和剧:瓯语唱尽古今事**
作为温州唯一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,和剧在苍南的传承尤为鲜活。它既保留着高腔、昆腔的古韵,又吸收了乱弹、徽调的泼辣,唱腔如山海交汇般跌宕。马站镇的“和剧草台班”至今活跃在乡间,农闲时节的祠堂里,一出《金手钏》能让白发老人抹泪,孩童学着台上比划兰花指。剧中的“苍南白”(方言念白)夹杂着俚语笑话,总惹得满场哄笑。
**四、民间小戏:山海之间的烟火腔调**
苍南戏曲的烟火气,更藏在那些未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民间小戏里:渔鼓道情的老艺人在赤溪镇码头唱渔汛传说;畲族婚嫁时的“山哈歌”带着即兴编词的智慧;乃至闽南语车鼓阵里插科打诨的丑角,都构成独特的戏曲生态。矾山老街的茶馆中,仍能偶遇手持八角琴的盲艺人,一曲《三十六行》将挑矾工、讨海人的故事唱得百转千回。
---
如今的苍南戏曲,既有非遗馆里的数字化保护工程,也有抖音直播间里年轻学徒的练功日常。当提线木偶演绎起抗疫故事,当布袋戏艺人带着迷你戏箱走进校园,这些古老声腔正以新的方式延续山海之间的文化记忆。或许下次路过某个村落时,那突然响起的铿锵锣鼓,便是苍南戏曲穿越时空的邀约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