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苍南艺校戏曲班:传统艺术的新生力量在这里生长
**探访苍南艺校戏曲班:传统艺术的新生力量在这里生长**
“苍南艺校戏曲班怎么样?”这是不少家长和学生最近在后台咨询的热门问题。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见长的学校,苍南艺校的戏曲班近年来逐渐走入大众视野。究竟这里能否培养出未来的戏曲新星?带着疑问,我们实地走访了校园,采访了师生,试图揭开它的真实面貌。
---
**一、课程设置:传统与创新的碰撞**
走进戏曲班的练功房,立刻被此起彼伏的吊嗓声吸引。学生正分两组练习: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学习越剧经典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水袖身段,另一组则围坐讨论如何将传统唱腔融入现代剧目。这种“一老一新”的场景,恰是苍南戏曲班的特色缩影。
课程表显示,学生每天需完成4小时的基本功训练,包括唱腔、身段、把子功(武打动作)等,同时增设了戏曲理论、剧本创作甚至新媒体运营课程。班主任李老师坦言:“戏曲不能只活在舞台,还要懂传播。我们希望通过多元课程,让学生既能传承技艺,也能适应行业变化。”
---
**二、师资力量:名角坐镇,严师出高徒**
提起师资,家长们最关心的是“老师专业吗?”据了解,戏曲班现有8位专职教师,其中5人是省级戏曲院团退休演员,包括越剧名角陈雪芳和瓯剧武生传承人林振华。此外,学校每学期邀请上海戏剧学院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名家开设大师课。
一位高二学生分享道:“陈老师教我们唱《红楼梦》选段时,连一个眼神的转换都要反复抠十几遍。刚开始觉得严,但后来发现细节决定舞台效果。”严格的训练下,学生近两年在省级青少年戏曲大赛中屡获金奖,原创短剧《古巷新声》还登上地方春晚。
---
**三、升学与就业:出路比想象中更广**
“学戏曲将来能做什么?”这是家长们的普遍担忧。校方数据显示,近三年毕业生中,约30%考入中国戏曲学院、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;40%进入地方戏曲院团;另有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,如开设戏曲短视频账号、非遗文化工作室等。2022届毕业生小周便是典型案例——她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短视频运营经验,将瓯剧片段改编成国风短剧,账号粉丝已超50万。
---
**四、争议与挑战:热爱能否抵过现实?**
当然,戏曲班并非适合所有人。高强度训练让部分学生打了退堂鼓,曾有家长吐槽:“孩子每天5点起床练功,文化课时间被压缩,未来选择面太窄。”对此,学校近年调整了课程比例,文化课占比提升至40%,并开设普高班与艺考班的分流机制。校长坦言:“学戏曲需要天赋,更需要坚持。我们不会鼓励盲目报考,入学前会有严格的面试和适应性评估。”
---
**五、学生心声:苦乐交织的修行路**
“第一次穿上戏服时,我觉得自己像个侠女!”高一新生小吴笑着回忆。但她也提到,压腿、耗腰的疼痛曾让她崩溃大哭。而高二的林同学则说:“戏曲班像一座桥梁,让我从喜欢听戏的观众,变成能站在台上的人。虽然累,但谢幕时听到掌声,一切都值了。”
---
**结语:选择前,先问自己三个问题**
苍南艺校戏曲班适合怎样的学生?采访中,老师们反复强调:“不是有天赋就行,还要耐得住寂寞。”如果你对戏曲有发自内心的热爱,愿意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付出汗水,这里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门;但如果仅凭一时兴趣或逃避文化课压力,很可能半途而废。毕竟,戏曲的修炼,从来都是一场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漫长旅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